媒介的偏向:媒介环境学派空间观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国内外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媒介环境学派空间观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1 历史分析法 | 第15页 |
1.3.2 比较研究法 | 第15页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15-17页 |
第2章 媒介环境学派的萌芽 | 第17-25页 |
2.1 学派兴起的社会背景 | 第17-22页 |
2.1.1 政治上为大国附庸 | 第17-18页 |
2.1.2 经济被纳入全球经济网络 | 第18-20页 |
2.1.3 处于边缘的多元文化 | 第20-22页 |
2.2 学派兴起的学术背景 | 第22-25页 |
2.2.1 北美传播学研究的主流范式 | 第22-23页 |
2.2.2 后工业时代的技术思考 | 第23-25页 |
第3章 伊尼斯与媒介环境学派空间观的诞生 | 第25-36页 |
3.1 地理空间是社会关系的容器 | 第25-30页 |
3.1.1 政治经济史研究中的空间 | 第25-29页 |
3.1.2 社会关系成为空间连接的关键 | 第29-30页 |
3.2 空间和时间被抽象为分析工具 | 第30-36页 |
3.2.1 传播学研究中的空间 | 第30-34页 |
3.2.2 媒介的偏向与空间观息息相关 | 第34-36页 |
第4章 麦克卢汉与媒介环境学派空间观的发展 | 第36-51页 |
4.1 空间是人类感知的延伸,是人造物 | 第37-47页 |
4.1.1 英语文学中发现感知和传播 | 第37-39页 |
4.1.2 传播学研究中的空间 | 第39-45页 |
4.1.3 对身体的关注丰富了空间观 | 第45-47页 |
4.2 发明是将一种空间转化为另一种空间 | 第47-51页 |
第5章 梅罗维茨和莱文森对空间观的继承 | 第51-61页 |
5.1 麦克卢汉的影响 | 第51-53页 |
5.2 一切空间都变成了信息空间 | 第53-57页 |
5.2.1 电子媒介将物理场景转化为信息场景 | 第53-55页 |
5.2.2 群体区隔由被动变为主动 | 第55-57页 |
5.3 虚拟空间不能脱离真实空间 | 第57-61页 |
5.3.1 虚拟的网络世界属泛技术空间 | 第57-59页 |
5.3.2 技术的人性化发展趋势 | 第59-61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7页 |
6.1 学科间沟通的尝试 | 第61-64页 |
6.2 空间观的现实意义 | 第64-67页 |
6.2.1 应用价值 | 第64-65页 |
6.2.2 改进可能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