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试剂与纯化学品的生产论文--表面活性剂论文

生物型表面活性物质协助泡沫分离生物非表面活性物质的机理和工艺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符号说明第16-21页
第一章 绪论第21-39页
    1.1 引言第21页
    1.2 泡沫分离非表面活性物质的基本原理第21-24页
        1.2.1 液相吸附第22-23页
        1.2.2 泡沫相排液第23-24页
    1.3 影响非表面活性物质分离效果的因素第24-30页
        1.3.1 表面活性物质类型第24-25页
        1.3.2 操作条件第25-27页
        1.3.3 设备参数第27-28页
        1.3.4 操作模式及分离工艺第28-30页
    1.4 泡沫分离非表面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第30-32页
        1.4.1 泡沫分离金属离子和染料第30页
        1.4.2 泡沫分离悬浮颗粒和微生物第30-31页
        1.4.3 泡沫分离生物非表面活性物质第31-32页
    1.5 泡沫分离生物非表面活性物质的难题第32-36页
        1.5.1 络合作用机制的确定第32-33页
        1.5.2 泡沫性能的强化第33-34页
        1.5.3 新型络合作用的建立第34-35页
        1.5.4 络合物中生物非表面活性物质的分离第35-36页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36-39页
        1.6.1 机理研究第36-37页
        1.6.2 工艺开发第37-39页
第二章 大豆乳清蛋白协助泡沫分离大豆异黄酮的机理和工艺第39-65页
    2.1 引言第39-40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40-45页
        2.2.1 实验试剂第40页
        2.2.2 实验材料第40-41页
        2.2.3 实验装置第41-42页
        2.2.4 实验方法第42-45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5-62页
        2.3.1 大豆异黄酮与大豆乳清蛋白络合作用机制第45-53页
        2.3.2 泡沫分离大豆异黄酮的影响因素第53-61页
        2.3.3 二级泡沫分离工艺第61-62页
    2.4 小结第62-65页
第三章 鼠李糖脂协助泡沫分离番茄红素的机理和工艺第65-79页
    3.1 引言第65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65-69页
        3.2.1 实验试剂第65-66页
        3.2.2 实验材料第66页
        3.2.3 实验装置第66-67页
        3.2.4 实验方法第67-6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9-76页
        3.3.1 鼠李糖脂浓度对番茄加工废水表面张力的影响第69-70页
        3.3.2 鼠李糖脂浓度对番茄加工废水泡沫高度及泡沫半衰期的影响第70页
        3.3.3 鼠李糖脂浓度对鼠李糖脂和番茄红素表面过剩的影响第70-71页
        3.3.4 鼠李糖脂浓度对番茄红素分离效果的影响第71-72页
        3.3.5 气体分布器孔径对番茄红素分离效果的影响第72-73页
        3.3.6 进料流率对番茄红素分离效率的影响第73-74页
        3.3.7 进料位置对番茄红素分离效果的影响第74-75页
        3.3.8 pH对泡沫分离番茄红素分离效果的影响第75-76页
    3.4 小结第76-79页
第四章 山药粘液质协助泡沫分离葛根素的机理和工艺第79-99页
    4.1 引言第79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79-83页
        4.2.1 实验试剂第79-80页
        4.2.2 实验材料第80页
        4.2.3 实验装置第80-81页
        4.2.4 实验方法第81-83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83-96页
        4.3.1 修饰β-环糊精及其铜离子络合物的表征第83-85页
        4.3.2 葛根素荧光增敏实验第85-87页
        4.3.3 修饰β-环糊精铜离子络合物用于超声法水提葛根素第87-90页
        4.3.4 山药粘液质溶液的流动性能及泡沫性能第90-93页
        4.3.5 山药粘液质协助泡沫分离技术分离葛根素的工艺第93-96页
    4.4 小结第96-99页
第五章 消泡液中大豆异黄酮苷元的分离机理和工艺第99-121页
    5.1 引言第99-100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100-103页
        5.2.1 实验试剂第100页
        5.2.2 实验材料第100页
        5.2.3 实验装置第100页
        5.2.4 实验方法第100-103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03-120页
        5.3.1 制备蛋白质粉末中大豆异黄酮的成分分析第103-104页
        5.3.2 批式解离实验第104-106页
        5.3.3 泡沫分离技术分离大豆乳清蛋白的工艺第106-109页
        5.3.4 酸水解大豆异黄酮糖苷的工艺研究第109-111页
        5.3.5 固液吸附技术分离大豆异黄酮苷元的工艺第111-120页
    5.4 小结第120-121页
第六章 泡沫分离生物非表面活性物质的吸附动力学第121-137页
    6.1 引言第121-122页
    6.2 理论部分第122-128页
        6.2.1 吸附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第122-127页
        6.2.2 吸附过程有效吸附传质区高度第127-128页
    6.3 材料与方法第128-130页
        6.3.1 实验试剂第128-129页
        6.3.2 实验装置第129-130页
        6.3.3 实验方法第130页
    6.4 结果与讨论第130-135页
        6.4.1 大豆苷元单组分系统的吸附分离第130-134页
        6.4.2 大豆苷元与大豆苷双组分系统的吸附分离第134-135页
    6.5 小结第135-137页
第七章 结论第137-141页
    7.1 主要结论第137-138页
    7.2 创新点第138页
    7.3 研究展望第138-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53页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153-155页
致谢第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转录抑制因子HMBOX1对LPS/D-GalN诱导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下一篇:中性粒细胞在百草枯介导的无菌性炎症中的作用及环磷酰胺治疗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