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1.1 有关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形式及内容的相关理论 | 第12-13页 |
1.1.1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概念界定 | 第12页 |
1.1.2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形式及内容的发展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大课间活动形式及内容的现状分析 | 第13-15页 |
1.2.1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形式现状的研究 | 第13页 |
1.2.2 大课间体育的活动内容现状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3 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效性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1.2.4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第15页 |
1.3 国外课外活动的形式及内容的现状 | 第15-18页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18-22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8-19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2.2.1 文献资料法 | 第19页 |
2.2.2 访谈法 | 第19页 |
2.2.3 问卷调查法 | 第19页 |
2.2.4 数理统计法 | 第19-20页 |
2.2.5 实地考察法 | 第20页 |
2.2.6 逻辑分析法 | 第20-22页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2-40页 |
3.1 沧州市区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相关的调查与分析 | 第22-26页 |
3.1.1 沧州市区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现状的调查 | 第22页 |
3.1.2 不同类型大课间活动形式的特点 | 第22-23页 |
3.1.3 沧州市区各初中场地和学生人数的调查与分析 | 第23-24页 |
3.1.4 沧州市区各初中体育师资力量的调查与分析 | 第24-26页 |
3.2 沧州市区初中大课间活动内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第26-33页 |
3.2.1 沧州市区初中大课间活动内容的现状 | 第26页 |
3.2.2 不同类型的大课间活动内容的产生背景及特点 | 第26-27页 |
3.2.3 不同类型活动内容所需要的形成模式时间的对比分析 | 第27-28页 |
3.2.4 不同类型活动内容的运动强度的对比分析 | 第28-29页 |
3.2.5 不同类型活动内容的运动密度的对比分析 | 第29-30页 |
3.2.6 沧州市区初中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后的主观效果分析 | 第30页 |
3.2.7 沧州市区初中学生对现有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态度的调查与分析 | 第30-31页 |
3.2.8 沧州市区初中学生对现有大课间体育活动动机的调查与分析 | 第31-32页 |
3.2.9 沧州市区初中学生对大课间活动内容的倾向性的调查与分析 | 第32-33页 |
3.3 对沧州市区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及内容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3-36页 |
3.3.1 政策导向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2 学校领导的关注程度的影响 | 第34页 |
3.3.3 监管人员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4 体育教师的态度的影响 | 第35页 |
3.3.5 活动项目适应性的影响 | 第35页 |
3.3.6 气候因素的影响 | 第35-36页 |
3.4 沧州市区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及内容的发展思路 | 第36-40页 |
3.4.1 学校领导应提高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关注程度 | 第36-37页 |
3.4.2 不断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形式及内容 | 第37页 |
3.4.3 提高体育教师的待遇水平和业务素质 | 第37-38页 |
3.4.4 提高学生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思想认识 | 第38页 |
3.4.5 完善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监督与管理机制 | 第38-40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附录 | 第46-52页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