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汽车高强钢多道次成形问题研究
| 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1 绪论 | 第7-21页 |
| 1.1 引言 | 第7页 |
| 1.2 汽车钢的分类 | 第7-10页 |
| 1.3 第三代汽车高强钢 | 第10-14页 |
| 1.3.1 Q&P钢 | 第11-12页 |
| 1.3.2 中锰钢 | 第12-14页 |
| 1.4 关于中锰钢的研究 | 第14-19页 |
| 1.4.1 中锰钢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1.4.2 中锰钢的应用现状 | 第16-18页 |
| 1.4.3 中锰钢的多道次成形 | 第18-19页 |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 2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21-34页 |
| 2.1 实验材料及热处理 | 第21-23页 |
| 2.1.1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 2.1.2 热处理试验 | 第21-23页 |
| 2.2 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 第23-27页 |
| 2.2.1 实验样件加工 | 第23-24页 |
| 2.2.2 实验设备 | 第24-26页 |
| 2.2.3 实验过程 | 第26-27页 |
| 2.3 微观组织表征方法 | 第27-33页 |
| 2.3.1 金相组织(OM) | 第27-29页 |
| 2.3.2 扫描电镜(SEM)组织 | 第29页 |
| 2.3.3 透射电镜(TEM)组织 | 第29-30页 |
| 2.3.4 背散射电子显微镜(EBSD)组织 | 第30-31页 |
| 2.3.5 残余奥氏体含量测定(XRD) | 第31-32页 |
| 2.3.6 显微硬度实验 | 第32-33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3 中锰钢多道次成形实验 | 第34-62页 |
| 3.1 中锰钢的各向异性研究 | 第34-37页 |
| 3.2 中锰钢对应变的敏感性研究 | 第37-39页 |
| 3.3 中锰钢的预变形结果 | 第39-46页 |
| 3.4 中锰钢预变形加工硬化率 | 第46-48页 |
| 3.5 预变形后微观组织表征 | 第48-55页 |
| 3.5.1 奥氏体含量测定 | 第48-51页 |
| 3.5.2 不同预变形下的微观组织变化 | 第51-55页 |
| 3.6 预变形后拉断断口组织表征 | 第55-57页 |
| 3.7 双相钢DP780的相关对比试验 | 第57-61页 |
| 3.8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4 中锰钢预变形仿真分析 | 第62-79页 |
| 4.1 用ABAQUS对拉伸实验进行仿真 | 第62-68页 |
| 4.2 实物零件仿真分析 | 第68-78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 结论 | 第79-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6-87页 |
| 致谢 | 第87-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