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现代灯具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现代灯具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现代灯具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中国古建筑文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1 国内古建筑文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3.2 国外古建筑文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5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7 论文框架 | 第17-20页 |
2 中国传统古建筑文化分析研究 | 第20-38页 |
2.1 中国传统古建筑分析研究 | 第20-23页 |
2.2 中国传统古建筑文化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23-25页 |
2.3 中国传统古建筑文化特征和元素分析研究 | 第25-33页 |
2.4 中国传统古建筑文化的精神分析 | 第33-35页 |
2.5 中国传统古建筑文化特征符号化理论研究 | 第35-36页 |
2.5.1 可视性 | 第35-36页 |
2.5.2 地域性 | 第36页 |
2.5.3 差异性 | 第3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3 现代灯具设计分析研究 | 第38-54页 |
3.1 现代灯具设计概述 | 第38-43页 |
3.1.1 现代灯具设计的发展 | 第38-40页 |
3.1.2 国内现代灯具设计分析 | 第40-41页 |
3.1.3 国外现代灯具设计分析 | 第41-43页 |
3.2 现代灯具设计因素分析 | 第43-50页 |
3.2.1 千姿百态的风格 | 第43-46页 |
3.2.2 特征丰富的材质 | 第46-47页 |
3.2.3 情绪多样的色彩 | 第47-48页 |
3.2.4 性格迥异的形态 | 第48页 |
3.2.5 虚实结合的光影 | 第48-49页 |
3.2.6 操控方式 | 第49-50页 |
3.3 现代灯具设计发展趋势 | 第50-51页 |
3.4 现代灯具设计需求层次分析研究 | 第51-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4 基于中国传统古建筑文化符号的现代灯具设计研究 | 第54-61页 |
4.1 现代灯具用户分析 | 第54-57页 |
4.1.1 目标人群年龄特征分析 | 第54-55页 |
4.1.2 目标人群心理分析 | 第55-56页 |
4.1.3 影响用户购买的因素 | 第56-57页 |
4.2 基于中国传统古建筑文化符号的现代灯具设计原则 | 第57-59页 |
4.2.1 中国传统古建筑文化符号通识性原则 | 第58页 |
4.2.2 中国传统古建筑文化符号极简性原则 | 第58页 |
4.2.3 中国传统古建筑文化符号表现与功能统一性原则 | 第58-59页 |
4.3 基于中国传统古建筑文化符号的现代灯具设计方法 | 第59-60页 |
4.3.1 元素转移法 | 第59页 |
4.3.2 结构嫁接法 | 第59页 |
4.3.3 光影互补法 | 第59-60页 |
4.3.4 系统整体法 | 第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5 基于中国传统古建筑文化符号的现代灯具设计 | 第61-80页 |
5.1 设计定位 | 第61-63页 |
5.1.1 目标人群 | 第61-62页 |
5.1.2 产品操控方式 | 第62-63页 |
5.2 设计过程 | 第63-67页 |
5.3 设计方案 | 第67-77页 |
5.4 设计评价 | 第7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7-80页 |
6 结论 | 第80-82页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80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80页 |
6.3 不足之处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附录A | 第86-90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清单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