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下基于多路径的恶意行为规范自动挖掘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插图索引 | 第10-11页 |
附表索引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8-20页 |
第2章 恶意代码检测技术研究 | 第20-32页 |
·恶意代码定义 | 第20页 |
·恶意代码分类 | 第20-23页 |
·计算机病毒 | 第20-21页 |
·木马 | 第21-22页 |
·蠕虫 | 第22页 |
·即时消息攻击 | 第22-23页 |
·间谍软件 | 第23页 |
·浏览器劫持 | 第23页 |
·恶意代码检测技术 | 第23-26页 |
·特征代码法 | 第23-24页 |
·校验和法 | 第24-25页 |
·软件模拟法 | 第25页 |
·高级检测技术 | 第25-26页 |
·恶意代码的反检测技术 | 第26-30页 |
·加密技术 | 第27页 |
·代码变换技术 | 第27-28页 |
·多态技术 | 第28-30页 |
·恶意代码检测的形式化描述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恶意代码规范自动挖掘 | 第32-40页 |
·引言 | 第32页 |
·Linux系统调用机制与Strace工具 | 第32-33页 |
·确定恶意行为 | 第33页 |
·恶意规范挖掘算法 | 第33-39页 |
·收集执行路径 | 第34-35页 |
·构造依赖图 | 第35页 |
·对比子图生成 | 第35-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开发恶意代码的多执行路径 | 第40-50页 |
·引言 | 第40-41页 |
·追踪输入 | 第41-43页 |
·保存和恢复程序状态 | 第43-44页 |
·快照技术 | 第44-49页 |
·进程快照生成方法 | 第44-47页 |
·进程状态信息恢复方法 | 第47-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系统设计和实现 | 第50-58页 |
·系统概述 | 第50-51页 |
·设计目标 | 第50-51页 |
·模块设计 | 第51页 |
·开发工具与平台 | 第51页 |
·系统工作流程 | 第51-53页 |
·系统调用收集 | 第52页 |
·系统调用依赖图构造 | 第52页 |
·多路径执行 | 第52-53页 |
·恶意行为规范生成 | 第53页 |
·原型系统演示 | 第53-56页 |
·实验 | 第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