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10-14页 | 
| 1.1 花色素苷及其合成 | 第10-11页 | 
| 1.1.1 花色素苷研究概括 | 第10页 | 
| 1.1.2 花色素苷合成途径 | 第10-11页 | 
| 1.2 CHS基因研究概括 | 第11-12页 | 
| 1.2.1 CHS基因简介 | 第11页 | 
| 1.2.2 CHS基因功能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 1.2.3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2页 |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2 BpCHS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4-20页 |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4页 | 
| 2.1.1 材料 | 第14页 | 
| 2.1.2 方法 | 第14页 |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14-19页 | 
| 2.2.1 BpCHS三条基因的系统进化树分析 | 第14-15页 | 
| 2.2.2 BpCHS2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5-19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3 BpCHS植物表达载体构建与遗传转化 | 第20-33页 | 
| 3.1 材料 | 第20-21页 | 
| 3.1.1 植物材料 | 第20页 | 
| 3.1.2 培养基 | 第20页 | 
| 3.1.3 模板、载体和菌株 | 第20页 | 
| 3.1.4 酶及试剂 | 第20-21页 | 
| 3.2 方法 | 第21-27页 | 
| 3.2.1 BpCHS植物过表达及抑制表达载体构建 | 第21-25页 | 
| 3.2.1.1 BpCHS植物过表达载体构建 | 第21-22页 | 
| 3.2.1.2 BpCHS植物抑制表达载体构建 | 第22-25页 | 
| 3.2.2 农杆菌介导的BpCHS基因的遗传转化 | 第25-26页 | 
| 3.2.3 转基因白桦植株的分子鉴定 | 第26-27页 |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2页 | 
| 3.3.1 植物表达载体的获得 | 第27-28页 | 
| 3.3.2 转基因白桦的获得 | 第28-30页 | 
| 3.3.3 转基因白桦的PCR检测 | 第30-31页 | 
| 3.3.4 转基因白桦定量PCR检测 | 第31-32页 | 
| 3.3.5 转BpCHS3白桦的Northern检测 | 第32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4 白桦转基因株系的生长、内源激素及相关基因表达特性分析 | 第33-46页 | 
| 4.1 材料 | 第33-34页 | 
| 4.1.1 植物材料 | 第33页 | 
| 4.1.2 方法 | 第33页 | 
| 4.1.3 试剂 | 第33-34页 | 
| 4.2 方法 | 第34-35页 | 
| 4.2.1 转35S::BpCHS3白桦的生长侧测定 | 第34页 | 
| 4.2.2 内源激素测定 | 第34页 | 
| 4.2.3 色素含量测定 | 第34-35页 | 
| 4.2.4 黄酮类化合物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的表达特性分析 | 第35页 |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5-45页 | 
| 4.3.1 转基因植株的苗高、地茎及分枝数比较 | 第35-36页 | 
| 4.3.2 转基因白桦树皮颜色比 | 第36-37页 | 
| 4.3.3 转基因白桦内源IAA与ABA的变化 | 第37-38页 | 
| 4.3.4 色素含量比较 | 第38-43页 | 
| 4.3.5 黄酮类化合物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的表达特性分析 | 第43-45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5 转BpCHS3基因白桦耐盐分析 | 第46-53页 | 
| 5.1 材料 | 第46页 | 
| 5.2 方法 | 第46-47页 | 
| 5.2.1 高生长的测定 | 第46页 | 
| 5.2.2 叶绿素测定 | 第46页 | 
| 5.2.3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第46页 | 
| 5.2.4 最大净光合速率的测定 | 第46-47页 | 
| 5.3 结果 | 第47-52页 | 
| 5.3.1 盐胁迫后转基因白桦高生长比较 | 第47页 | 
| 5.3.2 盐胁迫对转基因白桦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 5.3.3 盐胁迫后转基因白桦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 | 第48-51页 | 
| 5.3.4 盐胁迫后转基因白桦最大净光合速率变化 | 第51-52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6 结论与讨论 | 第53-55页 | 
| 6.1 讨论 | 第53-54页 | 
| 6.1.1 CHS与生长素的关系 | 第53页 | 
| 6.1.2 CHS基因与植物色彩 | 第53页 | 
| 6.1.3 CHS对类黄酮代谢途径中关键基因的影响 | 第53页 | 
| 6.1.4 CHS基因与植物抗逆性的关系 | 第53-54页 | 
| 6.2 结论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