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生物炭和堆肥联合修复洞庭湖重金属污染湿地土壤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3-29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洞庭湖土壤重金属污染概述第14-17页
        1.2.1 重金属污染的来源第14-16页
        1.2.2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第16页
        1.2.3 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第16-17页
    1.3 生物炭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应用第17-20页
        1.3.1 生物炭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第17-18页
        1.3.2 生物炭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第18-20页
    1.4 堆肥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第20-22页
        1.4.1 堆肥的概念及理化性质第20-21页
        1.4.2 堆肥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第21-22页
    1.5 生物炭和堆肥联合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第22-27页
        1.5.1 生物炭和堆肥间的相互作用第22-25页
        1.5.2 生物炭和堆肥联合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第25-27页
    1.6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7-29页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7页
        1.6.2 研究内容第27-28页
        1.6.3 技术路线第28-29页
第2章 生物炭和堆肥间不同比例对污染湿地土壤中重金属移动性和利用性的影响第29-46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30-36页
        2.1.1 研究区域概况第30-31页
        2.1.2 土壤的采集及实验设计第31-32页
        2.1.3 样品分析方法第32-36页
        2.1.4 数据处理与统计第36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36-44页
        2.2.1 生物炭和堆肥联合及其间不同比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第36-38页
        2.2.2 生物炭和堆肥联合及其间不同比例对重金属可利用性的影响第38-42页
        2.2.3 生物碳和堆肥联合及其间不同比例对重金属形态分布的影响第42-44页
    2.3 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3章 生物炭和堆肥间不同比例对污染湿地土壤中重金属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第46-62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7-53页
        3.1.1 研究区域概况第47-48页
        3.1.2 土壤的采集及实验设计第48-49页
        3.1.3 样品分析方法第49-51页
        3.1.4 吸附-解吸实验第51-52页
        3.1.5 数据处理与统计第52-53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53-61页
        3.2.1 土壤修复剂和修复后土壤的理化特性第53-55页
        3.2.2 生物炭和堆肥间不同比例对重金属吸附行为的影响第55-58页
        3.2.3 生物炭和堆肥间不同比例对重金属解吸行为的影响第58-61页
    3.3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4章 结论与展望第62-64页
    4.1 结论第62-63页
    4.2 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3页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73-74页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74-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屠宰场污泥厌氧消化中H2S的控制:pH及生物炭添加的影响
下一篇:CuO-MnO_x改性松球生物炭同时去除模拟烟气中HCHO和Hg~0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