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1.2 油气弹簧的类型与作用原理 | 第8-9页 |
1.3 油气悬架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4 主动油气悬架概述 | 第12-15页 |
1.4.1 主动油气悬架分类与原理分析 | 第12-13页 |
1.4.2 主动油气悬架控制策略 | 第13-15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2 油气弹簧结构设计 | 第17-27页 |
2.1 液压缸的设计 | 第18-23页 |
2.1.1 缸筒的设计 | 第18-19页 |
2.1.2 活塞杆的设计 | 第19页 |
2.1.3 活塞的设计 | 第19-20页 |
2.1.4 导向套与中隔圈的设计 | 第20页 |
2.1.5 缸底与缸盖的设计 | 第20-21页 |
2.1.6 缓冲装置 | 第21页 |
2.1.7 密封件的选用 | 第21-23页 |
2.2 蓄能器的选型 | 第23-25页 |
2.2.1 蓄能器结构型式选择 | 第23页 |
2.2.2 蓄能器参数的计算 | 第23-25页 |
2.3 节流阀系的选型 | 第25-26页 |
2.2.1 节流阀作用原理 | 第25页 |
2.2.2 节流阀参数指标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油气弹簧模型创建与特性分析 | 第27-37页 |
概述 | 第27页 |
3.1 油气弹簧数学建模 | 第27-30页 |
3.1.1 油气弹簧刚度数学模型 | 第28-29页 |
3.1.2 油气弹簧阻尼数学模型 | 第29-30页 |
3.1.3 油气弹簧输出力数学模型 | 第30页 |
3.2 油气弹簧模型验证 | 第30-35页 |
3.2.1 油气弹簧仿真模型 | 第30-32页 |
3.2.2 油气弹簧特性理论分析 | 第32页 |
3.2.3 油气弹簧特性的试验与仿真分析 | 第32-3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4 主动油气悬架振动模型与路面输入激励模型 | 第37-49页 |
概述 | 第37页 |
4.1 二自由度1/4车油气悬架建模 | 第37-39页 |
4.1.1 二自由度1/4车油气悬架动力学模型 | 第37-38页 |
4.1.2 二自由度1/4车油气悬架仿真模型 | 第38-39页 |
4.2 主动油气悬架振动模型 | 第39-41页 |
4.2.1 二自由度1/4车主动油气悬架控制方式 | 第39-40页 |
4.2.2 二自由度1/4车主动油气悬振动模型创建 | 第40-41页 |
4.3 悬架性能评价指标 | 第41-43页 |
4.3.1 车辆平顺性定义 | 第41-42页 |
4.3.2 平顺性评价指标 | 第42-43页 |
4.4 路面输入激励模型 | 第43-48页 |
4.4.1 路面不平度空间频率功率谱密度 | 第43-44页 |
4.4.2 空间与时间频率功率谱密度的转换 | 第44-45页 |
4.4.3 仿真时域路面不平度生成 | 第45-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5 主动油气悬架控制策略设计与性能仿真分析 | 第49-68页 |
概述 | 第49页 |
5.1 主动油气悬架控制策略 | 第49-59页 |
5.1.1 主动油气悬架控制策略的确立 | 第49-50页 |
5.1.2 PID控制 | 第50-52页 |
5.1.3 模糊PID控制 | 第52-57页 |
5.1.4 LQG-模糊PID控制 | 第57-59页 |
5.2 主动油气悬架性能仿真分析 | 第59-67页 |
5.2.1 主动油气悬架性能的时间域仿真结果分析 | 第59-63页 |
5.2.2 主动油气悬架性能的频率域仿真结果分析 | 第63-6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总结 | 第68页 |
6.2 展望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附录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