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空心碳微球的制备及其氧还原电催化性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4页
    1.1 氧还原催化剂的研究进展第14-16页
        1.1.1 氧还原反应机理第14-15页
        1.1.2 常用的氧还原反应催化剂第15-16页
    1.2 碳基催化剂的分类第16-19页
        1.2.1 TM-N-C催化剂第17-18页
        1.2.2 Metal-free碳催化剂第18-19页
    1.3 碳基催化剂的结构第19-22页
        1.3.1 核壳结构第19-20页
        1.3.2 三明治结构第20-21页
        1.3.3 空心碳第21-22页
    1.4 本论文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22-24页
        1.4.1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4.2 创新点第23-24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4-30页
    2.1 实验药品第24-25页
    2.2 实验仪器第25页
    2.3 物性结构表征第25-27页
        2.3.1 结构表征第25-26页
        2.3.2 电子结构表征第26页
        2.3.3 形貌表征第26页
        2.3.4 比表面积及孔结构表征第26-27页
    2.4 电化学性能表征第27-30页
        2.4.1 氧还原催化活性表征第27-28页
        2.4.2 计时电流测试第28-30页
第三章 掺氮空心碳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第30-56页
    3.1 掺氮空心碳的制备方法第30-31页
    3.2 最佳制备条件的确定第31-40页
        3.2.1 热处理温度第31-37页
        3.2.2 保温时间第37-40页
    3.3 空心碳球的球壳厚度对性能的影响第40-43页
    3.4 掺氮空心碳的形成机理第43-48页
    3.5 氧还原电催化活性的起源第48-51页
        3.5.1 空心结构的影响第48-49页
        3.5.2 氮掺杂类型及含量第49-50页
        3.5.3 比表面积及孔结构分析第50-51页
    3.6 氢氧化钾活化对空心碳球改性第51-54页
    3.7 小章总结第54-56页
第四章 聚丙烯腈和盐酸多巴胺包覆空心碳第56-68页
    4.1 有机物包覆空心碳的制备方法第56页
    4.2 聚丙烯腈包覆空心碳第56-63页
        4.2.1 形貌与结构表征第57-59页
        4.2.2 成分表征第59-61页
        4.2.3 氧还原反应测试第61-63页
    4.3 盐酸多巴胺包覆空心碳第63-67页
        4.3.1 形貌与结构表征第63-66页
        4.3.2 氧还原反应测试第66-67页
    4.4 小章总结第67-68页
第五章 壳聚糖包覆空心碳第68-84页
    5.1 壳聚糖包覆空心碳的制备方法第68页
    5.2 最佳制备条件的确定第68-74页
        5.2.1 碳化时间第68-71页
        5.2.2 碳化温度第71-74页
    5.3 壳聚糖的加入量对性能的影响第74-77页
    5.4 氧还原电催化活性的起源第77-81页
        5.4.1 空心结构第77-78页
        5.4.2 比表面积及孔结构的分析第78-80页
        5.4.3 氮的掺杂量与掺杂类型的分析第80-81页
    5.5 本章小结第81-84页
第六章 Fe、N共掺杂的空心碳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第84-96页
    6.1 掺杂材料的制备方法第84页
    6.2 不同铁源对催化剂的影响第84-89页
    6.3 铁原子最优加入量的确定第89-95页
        6.3.1 形貌分析第90-92页
        6.3.2 结构分析第92-94页
        6.3.3 电催化性能分析第94-95页
    6.4 本章小结第95-96页
第七章 全文总结第96-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4页
致谢第104-106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6-108页
作者与导师简介第108-109页
附件第109-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DNA杂交技术的毛细管酶微反应器的研究
下一篇:Cu/ZrO2催化剂表面结构性质调控及其糠醛加氢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