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言 | 第13-22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3-17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7-2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第一章 派生诉讼的经济学分析 | 第22-26页 |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外部性修正 | 第22-23页 |
二、派生诉讼的微观结构:成本与收益 | 第23-26页 |
(一)派生诉讼获得的间接收益 | 第23页 |
(二)派生诉讼承担的诉讼成本 | 第23-26页 |
第二章 我国限制派生诉讼的立法态度 | 第26-29页 |
一、限制派生诉讼的原则与“用尽内部救济” | 第26-27页 |
二、加重诉讼成本的前置程序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我国派生诉讼滥诉现象的实证研究 | 第29-40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二、整体派生诉讼数据综述 | 第30-31页 |
三、派生诉讼参与主体分析 | 第31-34页 |
(一)涉及公司类型单调 | 第31-32页 |
(二)原告股东持股比例高 | 第32-33页 |
(三)派生诉讼前置程序适用率低 | 第33-34页 |
四、差异过大的诉讼预期收益 | 第34-38页 |
(一)低下的诉讼收益 | 第34-35页 |
(二)高昂的诉讼成本 | 第35-37页 |
(三)诉讼预期收益的落差 | 第37-38页 |
五、假想的立法意图:不存在的“滥诉” | 第38-40页 |
第四章 限制派生诉讼理论的源头与诉讼收益的异化 | 第40-48页 |
一、一对矛盾:保护股东利益与阻却投机诉讼 | 第40-42页 |
二、分水岭:诉讼收益异化的纠正 | 第42-45页 |
(一)增加预期诉讼成本 | 第43页 |
(二)减少律师费用 | 第43-44页 |
(三)限制诉讼改革的成效 | 第44-45页 |
三、派生诉讼成本承担制度的差异 | 第45-48页 |
(一)美国律师费用的计算与承担 | 第45-46页 |
(二)我国讳莫如深的律师费与高昂的受理费 | 第46-48页 |
第五章 德日派生诉讼成本-收益失衡现象 | 第48-54页 |
一、日本的派生诉讼制度:诉讼成本由增到减的改革 | 第48-50页 |
(一)从法律移植到自我学习 | 第48-49页 |
(二)从全盘美化到自我创新的日本派生诉讼制度 | 第49-50页 |
二、德国派生诉讼制度:增加诉讼成本与增加收益 | 第50-54页 |
(一)派生诉讼挣扎的起源 | 第50-51页 |
(二)德国派生诉讼制度构建起源 | 第51-52页 |
(三)诉讼成本的分担制度 | 第52-53页 |
(四)几乎失败的尝试:扩大的补偿范围与严苛的费用承担方式 | 第53-54页 |
第六章 《公司法解释(四)》:低诉讼成本的尝试 | 第54-58页 |
一、我国“滥诉”立法目的的学习背景 | 第54页 |
二、降低诉讼成本改革与《公司法司法解释(四)》实践 | 第54-55页 |
三、《公司法司法解释(四)》适用的期待与担忧 | 第55-58页 |
(一)美国式诉讼成本的逆向调解机制 | 第55-56页 |
(二)降低成本规定的不确定性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