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地方政府的网络舆情应对现状研究--以济源市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9-10页
    二、文献综述第10-13页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3-14页
    四、创新之处第14-15页
第二章 网络舆情的理论基础与概念特征第15-21页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第15-16页
    二、网络舆情的特征第16-18页
        (一)网络舆情发布传播自由第16页
        (二)网络舆情传播快速快、范围广、影响大第16-17页
        (三)网络舆情涉及主题多样第17页
        (四)网络舆情存在一定虚假性第17页
        (五)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第17-18页
        (六)网络舆情具有很强的“问政效力”第18页
    三、网络舆情的基本理论第18-21页
        (一)沉默螺旋与反沉默螺旋理论第18-19页
        (二)群体极化理论第19页
        (三)网络舆情片面化呈现第19-20页
        (四)伪舆情第20-21页
第三章 济源市网络舆情应对的相关机制与案例分析第21-27页
    一、济源市网络舆情应对的基础构架与机制第21-23页
        (一)济源市基本情况第21页
        (二)济源网络舆情应对概述第21-22页
        (三)济源市网络舆情应对基础构架情况第22页
        (四)济源市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情况第22-23页
    二、济源市网络舆情应对典型案例分析第23-27页
第四章 济源市政府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27-33页
    一、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存在的问题第27-29页
        (一)应对网络舆情不及时第27页
        (二)应对网络舆情效果不理想第27-28页
        (三)因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个人原因引发网络舆情第28-29页
    二、应对网络舆情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第29-33页
        (一)基层单位对网络舆情重视不够第29-30页
        (二)网络舆情预防应对机制不健全第30页
        (三)少数公务人员媒介素质不高第30-31页
        (四)网络舆情应对人才不足第31-32页
        (五)网络舆情应对方法不当第32页
        (六)互联网监管相关法律法落实不力第32-33页
第五章 对政府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工作的建议第33-43页
    一、加强地方政府执政能力建设公信力提升第33-34页
    二、提高基层政府单位的网络舆情意识和重视度第34页
    三、建立规范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第34-36页
    四、提高公务人员舆情敏感度,减少原发性网络舆情第36-37页
    五、加强舆情应对人才的培养建设第37页
    六、改善网络舆情应对方式方法第37-41页
    七、完善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网络舆情法治环境第41-43页
结论第43-45页
参考文献第45-47页
致谢第47-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县级政务督查研究--以W市为例
下一篇:京张冰雪体育休闲旅游带建设中张家口市政府职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