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工作、社会管理、社会规划论文

充权理论视角下的搬运工权益保护研究--以广州市J物流园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一、绪论第9-23页
    1.1 研究缘起和意义第10-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3-15页
        1.2.1 搬运工的定义第13-14页
        1.2.2 搬运工的权益第14-15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评述第15-18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7-18页
        1.3.3 研究现状评述第18页
    1.4 论文采用的研究设计第18-21页
        1.4.1 理论依据第18-19页
        1.4.2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4.3 技术路线第20-21页
    1.5 主要创新点第21-23页
二、搬运工权益保护的现状分析第23-38页
    2.1 搬运工权益保护受损的情况分析第23-28页
        2.1.1 劳动合同签订情况不够理想第24页
        2.1.2 搬运工工作强度和时间超标第24-25页
        2.1.3 搬运工的休假权益难以实现第25页
        2.1.4 搬运工的工伤保险无法保障第25-26页
        2.1.5 搬运工的工资被拖欠和克扣第26-28页
    2.2 搬运工权益保护受损的原因分析第28-30页
        2.2.1 搬运工的自身能力缺乏第28-29页
        2.2.2 企业组织自身职能缺位第29页
        2.2.3 行政组织维权力量不足第29-30页
        2.2.4 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第30页
    2.3 搬运工常用的自我保护维权途径分析第30-33页
    2.4 社会工作介入搬运工维权的途径分析第33-38页
        2.4.1 法律法规制度凸显搬运工权益保护的必要性第34-35页
        2.4.2 各类组织担任搬运工权益保护角色的可能性第35-36页
        2.4.3 社会工作方法提供搬运工权益保护的科学性第36-38页
三、充权理论视角下维护搬运工权益的可行性和局限性第38-46页
    3.1 充权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的可行性第38-41页
        3.1.1 充权理论在社会工作理论中具有的优势性第38-40页
        3.1.2 搬运工自我维权为充权的实现奠定的基础第40页
        3.1.3 搬运工充权意识的提升是实现充权的途径第40-41页
    3.2 充权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的局限性第41-46页
        3.2.1 社工介入搬运工权益保护缺乏实务经验第42页
        3.2.2 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导致服务的缺失第42-43页
        3.2.3 社会工作机构介入服务过程专业化不足第43-44页
        3.2.4 搬运工参与服务缺失导致权益保护受损第44-45页
        3.2.5 社会工作缺乏一定认可度和规范化设计第45-46页
四、充权理论视角下搬运工权益保护的社会工作介入第46-65页
    4.1 介入的目标和原则第46-47页
    4.2 服务实施准备工作第47-49页
        4.2.1 社区针对搬运工维权开设的服务点第47页
        4.2.2 社会工作者与搬运工建立信任关系第47-48页
        4.2.3 社会工作者加强与相关单位的互动第48-49页
    4.3 搬运工自身个人层面的充权第49-56页
        4.3.1 社会工作者为搬运工提供紧急援助第49-50页
        4.3.2 搬运工ZMM的个案评估第50-52页
        4.3.3 搬运工ZMM的情绪疏导第52-53页
        4.3.4 搬运工ZMM的支持网络第53-54页
        4.3.5 搬运工ZMM的工伤处理第54-55页
        4.3.6 搬运工ZMM的个案总结第55-56页
    4.4 搬运工所在社区层面的充权第56-65页
        4.4.1 社工开设维权培训和法律知识讲座第56-60页
        4.4.2 社区开展免费的知识技能提升培训第60-61页
        4.4.3 丰富搬运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和娱乐第61-65页
五、结论与反思第65-70页
    5.1 充权在搬运工权益保护过程的实施效果第65-66页
    5.2 充权在搬运工权益保护过程的实施权限第66-68页
    5.3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68-70页
        5.3.1 本文创新第68-69页
        5.3.2 本文不足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3页
致谢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实践研究--以广州市Q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例
下一篇: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台湾“文化台独”思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