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植物基因工程论文

芸薹属SI关键元件MLPK互作蛋白的筛选与分离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2-22页
    1.1 植物自交不亲和概述第12页
    1.2 芸薹属孢子体自交不亲和的元件第12-17页
        1.2.1 S位点基因SLG、SRK和SCR第12-14页
        1.2.2 其他非连锁重要功能基因第14-17页
    1.3 孢子体型自交不亲和信号传导网络第17-18页
    1.4 蛋白质相互作用常用研究方法第18-22页
        1.4.1 酵母双杂交技术第18-20页
        1.4.2 免疫共沉淀技术第20页
        1.4.3 GST-pulldown技术第20页
        1.4.4 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第20-22页
第2章 引言第22-24页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2-23页
    2.2 研究内容第23页
    2.3 技术路线第23-24页
第3章 甘蓝、芜菁中SI相关元件的克隆与表达分析第24-39页
    3.1 材料第24-25页
        3.1.1 植物材料第24页
        3.1.2 主要生化试剂第24页
        3.1.3 菌株和载体第24页
        3.1.4 培养基和溶液第24-25页
        3.1.5 主要仪器设备第25页
    3.2 方法第25-31页
        3.2.1 甘蓝总RNA的提取第25页
        3.2.2 合成cDNA第一链第25-26页
        3.2.3 引物设计第26-27页
        3.2.4 基因的扩增第27-28页
        3.2.5 PCR产物回收第28页
        3.2.6 回收产物连接T载体并转化大肠杆菌第28-29页
        3.2.7 各基因表达的分析第29-31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1-37页
        3.3.1 SI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第31-36页
        3.3.2 SI相关元件的荧光定量表达分析第36-37页
    3.4 讨论第37-39页
第4章 MLPK诱饵蛋白构建及其与ARC1互作验证第39-51页
    4.1 材料第39页
        4.1.1 植物材料第39页
        4.1.2 主要生化试剂第39页
        4.1.3 菌株和载体第39页
        4.1.4 培养基和溶液第39页
    4.2 方法第39-44页
        4.2.1 MLPK及ARC1短截体的克隆第39-40页
        4.2.2 酵母载体重组质粒的构建第40-41页
        4.2.3 酵母AH109感受态的制备和转化第41页
        4.2.4 酵母质粒的毒性和自激活检测第41-42页
        4.2.5 蛋白相互作用的酵母双杂交检测第42页
        4.2.6 MLPK亚细胞定位短截体的克隆第42页
        4.2.7 亚细胞定位载体重组质粒的构建第42-43页
        4.2.8 重组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第43页
        4.2.9 农杆菌侵染洋葱表皮第43-44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44-50页
        4.3.1 酵母重组质粒的鉴定第44-45页
        4.3.2 酵母重组质粒的毒性和自激活检测第45-46页
        4.3.3 酵母重组质粒的酵母双杂交检测第46-48页
        4.3.4 亚细胞定位载体的构建第48-49页
        4.3.5 MLPK短截体在洋葱表皮的亚细胞定位第49-50页
    4.4 讨论第50-51页
第5章 芸薹属PUB家族基因的全基因鉴定第51-61页
    5.1 材料第51页
    5.2 方法第51-52页
        5.2.1 PUB基因的获取和保守结构域分析第51页
        5.2.2 PUB家族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51页
        5.2.3 8个BoPUB基因的臂重复区在柱头的表达情况第51-52页
    5.3 结果第52-59页
        5.3.1 甘蓝、芜菁、拟南芥、琴叶拟南芥PUB家族基因的获取第52页
        5.3.2 PUB家族基因的结构域分类第52-54页
        5.3.3 甘蓝U-box保守结构域分析第54-56页
        5.3.4 甘蓝和芜菁PUB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分析第56-57页
        5.3.5 四个物种的U-box+ARM结构域进化分析第57-58页
        5.3.6 8个BoPUB基因的ARM区段在柱头内的表达情况第58-59页
    5.4 讨论第59-61页
第6章 MLPK诱饵蛋白筛选与其互作的甘蓝PUB成员第61-70页
    6.1 材料第61页
    6.2 方法第61-63页
        6.2.1 BoPUB成员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61页
        6.2.2 BoPUB成员臂重复区短截体的克隆第61-62页
        6.2.3 酵母载体重组质粒的构建第62页
        6.2.4 AH109感受态的制备和转化第62页
        6.2.5 毒性和自激活检测第62页
        6.2.6 酵母双杂交检测第62-63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63-68页
        6.3.1 BoPUB成员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63-64页
        6.3.2 酵母载体重组质粒的构建第64-65页
        6.3.3 酵母重组质粒的毒性和自激活检测第65-66页
        6.3.4 与MLPK互作的BoPUB家族基因的筛选第66-68页
    6.4 讨论第68-70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70-71页
    7.1 结论第70页
        7.1.1 甘蓝、芜菁SI相关元件的克隆与表达分析第70页
        7.1.2 基于MLPK的诱饵蛋白表达体系的成功建立第70页
        7.1.3 四个物种的PUB家族基因的全基因组鉴定第70页
        7.1.4 MLPK诱饵蛋白筛选与其互作的甘蓝PUB成员第70页
    7.2 展望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9页
致谢第79-80页
附录第80-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光诱导拟南芥E3泛素连接酶SINAT自我调控机制的研究
下一篇: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荷叶铁线蕨(Adiantum nelumboides X. C. Zhang)群落特征及其保护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