簇馈源多波束通信卫星波束成形技术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7-1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34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8-24页 |
1.1.1 卫星-地面网络融合 | 第18-22页 |
1.1.2 多波束成形技术 | 第22-2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24-2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4-28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8页 |
1.2.3 发展趋势总结 | 第28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贡献 | 第28-3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8-32页 |
1.3.2 主要贡献 | 第32页 |
1.4 本文的结构 | 第32-33页 |
1.5 小结 | 第33-34页 |
第2章 簇馈源多波束合成架构研究 | 第34-48页 |
2.1 引言 | 第34页 |
2.2 多波束卫星波束合成网络基本架构 | 第34-37页 |
2.2.1 传统卫星系统组成架构 | 第34-36页 |
2.2.2 簇馈源多波束卫星架构 | 第36-37页 |
2.3 空间波束复用研究 | 第37-42页 |
2.3.1 空间波束分布研究 | 第37-39页 |
2.3.2 同频干扰分析 | 第39-42页 |
2.4 星载多波束天线研究 | 第42-44页 |
2.4.1 星载多波束天线形式研究 | 第42-44页 |
2.4.2 偏馈单口径多波束天线设计 | 第44页 |
2.5 波束合成网格架构研究 | 第44-46页 |
2.6 小结 | 第46-48页 |
第3章 簇馈源反射面天线研究 | 第48-65页 |
3.1 引言 | 第48页 |
3.2 天线坐标系 | 第48-51页 |
3.2.1 直角坐标系 | 第48-49页 |
3.2.2 圆柱坐标系 | 第49-50页 |
3.2.3 球坐标系 | 第50页 |
3.2.4 正弦空间坐标系 | 第50-51页 |
3.3 簇馈源多波束天线设计 | 第51-61页 |
3.3.1 正馈反射面天线 | 第51-53页 |
3.3.2 偏置反射面天线 | 第53-55页 |
3.3.3 阵馈偏置反射面天线 | 第55-57页 |
3.3.4 海域波束天线设计 | 第57-61页 |
3.4 馈源研究与设计 | 第61-63页 |
3.5 反射面原理样机测试结果 | 第63-64页 |
3.6 小结 | 第64-65页 |
第4章 簇馈源反射面波束优化 | 第65-86页 |
4.1 引言 | 第65页 |
4.2 优化目标分析 | 第65-67页 |
4.3 遗传算法工作原理及其改进 | 第67-70页 |
4.3.1 遗传算法中的基本概念 | 第67-68页 |
4.3.2 遗传算法的基本运行参数 | 第68页 |
4.3.3 基本遗传算法的流程 | 第68页 |
4.3.4 遗传算法的改进 | 第68-70页 |
4.4 优化目标建模 | 第70-73页 |
4.5 目标波束优化设计 | 第73-77页 |
4.5.1 馈源和激励系数 | 第73-74页 |
4.5.2 馈源的筛选 | 第74页 |
4.5.3 改进遗传算法优化 | 第74-77页 |
4.6 优化设计及仿真 | 第77-81页 |
4.7 误差分析 | 第81-85页 |
4.8 小结 | 第85-86页 |
第5章 簇馈源波束合成网络标校技术 | 第86-108页 |
5.1 引言 | 第86页 |
5.2 波束合成网络传输通道模型 | 第86-88页 |
5.3 链路非线性传输模型 | 第88-90页 |
5.4 波束合成网络标校 | 第90-105页 |
5.4.1 点频幅相检测 | 第91-94页 |
5.4.2 码分幅相检测 | 第94-97页 |
5.4.3 地基波束成形网络幅相检测 | 第97-105页 |
5.5 地基波束成形仿真验证 | 第105-107页 |
5.6 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8-110页 |
6.1 总结 | 第108页 |
6.2 下一步工作 | 第108-110页 |
第7章 参考文献 | 第110-115页 |
第8章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15-116页 |
第9章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经历 | 第116-117页 |
第10章 致谢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