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50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锗基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概况 | 第13-17页 |
1.2.1 概述 | 第13-14页 |
1.2.2 锗基材料储锂机制 | 第14-15页 |
1.2.3 锗基材料相比于硅基材料的优势 | 第15-16页 |
1.2.4 影响锗基材料性能因素分析 | 第16-17页 |
1.3 锗基负极材料容量提升策略 | 第17-34页 |
1.3.1 锗基负极材料的纳米化 | 第18-22页 |
1.3.2 多孔锗基负极材料的构建 | 第22-27页 |
1.3.3 锗基材料的包覆和掺杂设计 | 第27-33页 |
1.3.4 合金锗负极材料 | 第33-34页 |
1.3.5 二氧化锗基负极材料 | 第34页 |
1.4 锗基负极材料在全电池中的应用 | 第34-36页 |
1.5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50页 |
第二章 低温氯化锌熔盐法制备介孔锗纳米粒子锂离子电池负极 | 第50-68页 |
2.1 引言 | 第50-51页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2.2.1 试剂 | 第51页 |
2.2.2 锗化镁(Mg_2Ge)的制备 | 第51页 |
2.2.3 介孔锗纳米粒子(mp-Ge NPs)的制备 | 第51页 |
2.2.4 样品表征 | 第51-52页 |
2.2.5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5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2-62页 |
2.3.1 介孔锗纳米粒子(mp-Ge NPs)的制备与表征 | 第52-55页 |
2.3.2 介孔锗纳米粒子(mp-Ge NPs)锂离子半电池和全电池研究 | 第55-6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第三章 原位生成CNTs交联Cu_3Ge/Ge@C纳米复合材料的高倍率锂电性能 | 第68-88页 |
3.1 引言 | 第68-69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9-71页 |
3.2.1 试剂 | 第69页 |
3.2.2 CNTs-Cu_3Ge/Ge@C的制备 | 第69-70页 |
3.2.3 Ge/Cu/CNTs的制备 | 第70页 |
3.2.4 样品表征 | 第70页 |
3.2.5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70-7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1-82页 |
3.3.1 CNTs-Cu_3Ge/Ge@C的制备与表征 | 第71-76页 |
3.3.2 CNTs-Cu_3Ge/Ge@C的锂离子电池性能研究 | 第76-8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第四章 三维多孔氮掺杂碳/锗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锂电池性能 | 第88-102页 |
4.1 引言 | 第88-89页 |
4.2 实验内容 | 第89-90页 |
4.2.1 试剂原料 | 第89页 |
4.2.2 三维多孔Ge/NC的制备 | 第89页 |
4.2.3 三维多孔Ge/ClC的制备 | 第89页 |
4.2.4 样品表征 | 第89-90页 |
4.2.5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90页 |
4.3 结果和讨论 | 第90-99页 |
4.3.1 三维多孔Ge/NC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表征 | 第90-96页 |
4.3.2 三维多孔Ge/ClC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表征 | 第96-9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2页 |
第五章 低温熔盐法合成锗纳米颗粒及其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102-112页 |
5.1 引言 | 第102-103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03-104页 |
5.2.1 纳米锗(Ge)颗粒的合成 | 第103页 |
5.2.2 硫正极的合成 | 第103页 |
5.2.3 材料表征 | 第103页 |
5.2.4 锗纳米颗粒的电化学测试 | 第103-104页 |
5.2.5 锗硫(Ge-S)全电池的电化学测试 | 第104页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04-10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12-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