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第一节 本文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第二章 环境邻避冲突的理论分析 | 第17-26页 |
第一节 环境邻避冲突的有关概念 | 第17-21页 |
一、邻避 | 第17-18页 |
二、环境邻避设施 | 第18-19页 |
三、环境邻避冲突 | 第19-21页 |
第二节 环境邻避冲突利益衡平的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一、公民环境权 | 第21页 |
二、环境正义理论 | 第21-22页 |
三、社会冲突理论 | 第22页 |
四、博弈论 | 第22-23页 |
第三节 规制环境邻避冲突的现有法律规定 | 第23-26页 |
一、环境邻避设施项目的相关规定 | 第23-25页 |
二、民众参与环境权益诉求方面的相关规定 | 第25-26页 |
三、信息公开的相关规定 | 第26页 |
第三章 环境邻避冲突下的利益分析 | 第26-33页 |
第一节 环境邻避冲突下各方利益分析 | 第26-28页 |
一、个体利益 | 第27页 |
二、群体利益 | 第27页 |
三、社会公共利益 | 第27-28页 |
第二节 环境邻避事件中利益冲突表现 | 第28-33页 |
一、个体利益之间的冲突 | 第30页 |
二、群体利益之间的冲突 | 第30-31页 |
三、社会公共利益的冲突 | 第31-32页 |
四、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冲突 | 第32页 |
五、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的冲突 | 第32-33页 |
六、群体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冲突 | 第33页 |
第四章 环境邻避冲突下利益不均衡的困境分析 | 第33-41页 |
第一节 利益相关者风险认知上的差异 | 第33-35页 |
一、政府企业的风险认知 | 第34页 |
二、居民的风险认知 | 第34-35页 |
第二节 环境邻避冲突利益衡平可操作性不强 | 第35-37页 |
一、利益衡量中容易存在主观恣意 | 第35-36页 |
二、环境邻避冲突中涉及复杂的利益关系 | 第36-37页 |
三、缺乏科学合理的利益衡量方法 | 第37页 |
第三节 环境邻避冲突利益衡平中公众参与环节存在的缺陷 | 第37-39页 |
一、决策过程上多以政府权威为主 | 第38页 |
二、政府和公众间存在合作障碍 | 第38-39页 |
三、公众参与途径缺乏创新 | 第39页 |
第四节 政府在环境邻避冲突处理中存在弊端 | 第39-41页 |
一、专断型的治理模式不能适应发展 | 第39-40页 |
二、缺乏有效的社会沟通 | 第40页 |
三、环境信息公开力度不够 | 第40-41页 |
四、政府功能错位 | 第41页 |
第五章 环境邻避冲突下利益衡平的对策建议 | 第41-49页 |
第一节 塑造新型合作的风险沟通机制 | 第42-43页 |
一、减少政府企业民众之间的无效风险沟通 | 第42页 |
二、构建政企和民众对环境风险的统一认识 | 第42-43页 |
第二节 构建利益多元化衡量标准 | 第43-44页 |
一、建立利益秩序规范是基础 | 第43页 |
二、构建利益损害补偿机制 | 第43-44页 |
三、将生态恢复作为环评重要依据 | 第44页 |
第三节 畅通公众参与渠道 | 第44-46页 |
一、增加民众参与让决策更民主 | 第45页 |
二、建立公众的长期信任 | 第45-46页 |
三、搭建多元化信息交流平台 | 第46页 |
第四节 完善政府应对环境邻避冲突的机制 | 第46-49页 |
一、构建参与型综合治理模式 | 第46-47页 |
二、正视民众的正当性诉求 | 第47页 |
三、环境信息要进行重点或强制公开 | 第47-48页 |
四、完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