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 第22-24页 |
引言 | 第24-2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26-44页 |
1.1 前言 | 第26页 |
1.2 水稻颖花分化与退化的研究现状 | 第26-28页 |
1.2.1 水稻的颖花分化与退化 | 第26-27页 |
1.2.2 对作物产品器官(颖花或小花)退化机理的认识 | 第27-28页 |
1.3 水稻强、弱势籽粒灌浆的研究现状 | 第28-29页 |
1.3.1 水稻强、弱势籽粒灌浆差异的组织形态学分析 | 第28页 |
1.3.2 水稻强、弱势籽粒灌浆差异的生理生化研究进展 | 第28-29页 |
1.4 水分和氮素对水稻颖花发育的影响及生理机制 | 第29-30页 |
1.4.1 水分对水稻颖花分化和退化的影响 | 第29-30页 |
1.4.2 氮素对水稻颖花分化和退化的影响 | 第30页 |
1.5 水分和氮素对水稻籽粒灌浆的影响 | 第30-31页 |
1.5.1 水分对籽粒灌浆的影响 | 第30-31页 |
1.5.2 氮素对籽粒灌浆的影响 | 第31页 |
1.6 水分与氮素对水稻生长发育影响的耦合效应 | 第31-32页 |
1.7 存在问题和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意义 | 第32-34页 |
1.7.1 存在问题 | 第32-33页 |
1.7.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 第33页 |
1.7.3 本研究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44页 |
第二章 水稻幼穗中多胺和乙烯对穗分化期土壤干旱的响应及其与颖花发育的关系 | 第44-6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2.1.1 材料与栽培概况 | 第45页 |
2.1.2 试验设计 | 第45页 |
2.1.3 取样测定 | 第45-46页 |
2.1.4 叶片和幼穗渗透压的测定 | 第46页 |
2.1.5 乙烯释放速率和ACC的测定 | 第46页 |
2.1.6 多胺的提取与测定 | 第46页 |
2.1.7 颖花发育和产量状况 | 第46-47页 |
2.1.8 化学调控物质处理 | 第47页 |
2.1.9 数据处理与计算方法 | 第47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47-61页 |
2.2.1 叶片和幼穗渗透压 | 第47-48页 |
2.2.2 幼穗中多胺变化 | 第48-50页 |
2.2.3 幼穗中乙烯和ACC变化 | 第50-51页 |
2.2.4 多胺与ACC比值变化 | 第51-52页 |
2.2.5 颖花发育和产量 | 第52-55页 |
2.2.6 籽粒多胺含量与颖花发育的关系 | 第55-57页 |
2.2.7 化学调控物质对颖花发育的影响 | 第57-61页 |
2.3 讨论 | 第61-62页 |
2.4 结论 | 第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第三章 穗分化期土壤干旱对水稻根系性状和颖花发育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 第67-9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68-71页 |
3.1.1 材料与栽培概况 | 第68页 |
3.1.2 试验设计 | 第68页 |
3.1.3 取样时间与测定项目 | 第68页 |
3.1.4 叶片和幼穗渗透压的测定 | 第68页 |
3.1.5 叶片光合作用测定 | 第68-69页 |
3.1.6 根系性状测定 | 第69页 |
3.1.7 油菜素甾醇(BRs)和脱落酸(ABA)含量的测定 | 第69-70页 |
3.1.8 颖花发育和产量状况 | 第70页 |
3.1.9 基因表达的测定 | 第70页 |
3.1.10 数据处理与计算方法 | 第70-7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71-86页 |
3.2.1 叶片和幼穗渗透压 | 第71页 |
3.2.2 叶片光合特性 | 第71-73页 |
3.2.3 根系和地上部生物产量 | 第73-75页 |
3.2.4 根系氧化力和活跃吸收表面积 | 第75-77页 |
3.2.5 叶片和幼穗BRs和ABA含量变化 | 第77-79页 |
3.2.6 根系BRs和ABA含量变化 | 第79-81页 |
3.2.7 根系深根基因、铵转运基因和硝酸盐转运基因表达 | 第81-83页 |
3.2.8 氮素的积累与分配 | 第83-86页 |
3.2.9 颖花发育和产量 | 第86页 |
3.3 讨论 | 第86-89页 |
3.4 结论 | 第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第四章 水稻籽粒油菜素甾醇和脱落酸对结实期土壤干旱的响应及其与籽粒灌浆的关系 | 第93-11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94-96页 |
4.1.1 试验材料与栽培情况 | 第94页 |
4.1.2 试验设计 | 第94页 |
4.1.3 地上部生理性状测定 | 第94-95页 |
4.1.4 籽粒灌浆速率 | 第95页 |
4.1.5 油菜素甾醇(BRs)和脱落酸(ABA)测定 | 第95页 |
4.1.6 籽粒中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 | 第95页 |
4.1.7 质膜ATP酶(H~+-ATPase)活性、ATP含量和能荷测定 | 第95-96页 |
4.1.8 化学调控物质处理 | 第96页 |
4.1.9 计算方法与数据分析 | 第96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96-105页 |
4.2.1 叶片水势 | 第96-97页 |
4.2.2 粒重和籽粒灌浆速率 | 第97-98页 |
4.2.3 籽粒中激素含量变化 | 第98-99页 |
4.2.4 籽粒中能量水平的变化 | 第99-101页 |
4.2.5 籽粒中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 | 第101-102页 |
4.2.6 光合作用和同化物运转 | 第102-103页 |
4.2.7 激素与籽粒生理活性的关系 | 第103页 |
4.2.8 外源化学物质的作用 | 第103-105页 |
4.3 讨论 | 第105-106页 |
4.4 结论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1页 |
第五章 全生育期轻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同化物运转与籽粒灌浆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 | 第111-13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112-115页 |
5.1.1 试验材料与栽培情况 | 第112页 |
5.1.2 试验设计 | 第112页 |
5.1.3 叶片渗透压 | 第112页 |
5.1.4 茎蘖动态 | 第112页 |
5.1.5 干物重与叶面积 | 第112-113页 |
5.1.6 茎鞘中酶活性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测定 | 第113页 |
5.1.7 基因表达的测定 | 第113-114页 |
5.1.8 叶片光合作用 | 第114页 |
5.1.9 ~(13)C同位素示踪 | 第114页 |
5.1.10 籽粒灌浆速率 | 第114-115页 |
5.1.11 籽粒中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 | 第115页 |
5.1.12 计算方法与数据分析 | 第115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115-126页 |
5.2.1 叶片渗透压 | 第115-116页 |
5.2.2 籽粒灌浆 | 第116-118页 |
5.2.3 茎蘖数和茎蘖成穗率 | 第118页 |
5.2.4 叶面积和光合速率 | 第118-119页 |
5.2.5 茎鞘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第119-121页 |
5.2.6 茎鞘和籽粒NSC的变化 | 第121-122页 |
5.2.7 茎鞘中淀粉水解相关酶和籽粒中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变化 | 第122-124页 |
5.2.8 SUT1和TPP7的表达水平的变化 | 第124页 |
5.2.9 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 第124-126页 |
5.3 讨论 | 第126-127页 |
5.4 结论 | 第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2页 |
第六章 水稻内源油菜素甾醇对氮素的响应及其对颖花发育的调控作用 | 第132-179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133-138页 |
6.1.1 试验一施氮量对水稻颖花发育的影响(盆栽试验) | 第133-136页 |
6.1.1.1 材料与栽培概况 | 第133页 |
6.1.1.2 试验设计 | 第133-134页 |
6.1.1.3 茎蘖动态 | 第134页 |
6.1.1.4 取样测定 | 第134页 |
6.1.1.5 植株含氮量测定 | 第134页 |
6.1.1.6 油菜素甾醇(BRs)的提取与测定 | 第134页 |
6.1.1.7 基因表达水平和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 第134-135页 |
6.1.1.8 颖花发育和产量状况 | 第135页 |
6.1.1.9 化学调控物质处理 | 第135页 |
6.1.1.10 数据处理与计算方法 | 第135-136页 |
6.1.2 试验二氮素穗肥施用时期对水稻颖花发育的影响(大田试验) | 第136-138页 |
6.1.2.1 材料与栽培概况 | 第136页 |
6.1.2.2 试验设计 | 第136页 |
6.1.2.3 取样测定 | 第136-137页 |
6.1.2.4 油菜素甾醇(BRs)含量和基因表达水平测定 | 第137页 |
6.1.2.5 质膜ATP酶(H~+-ATPase)活性、ATP含量和能荷测定 | 第137页 |
6.1.2.6 抗氧化能力和H_2O_2、MDA含量测定 | 第137页 |
6.1.2.7 颖花发育和产量状况 | 第137页 |
6.1.2.8 化学调控物质处理 | 第137-138页 |
6.1.2.9 数据处理与计算方法 | 第138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138-170页 |
6.2.1 试验一施氮量对水稻颖花发育的影响(盆栽试验) | 第138-156页 |
6.2.1.1 茎蘖动态 | 第138-139页 |
6.2.1.2 植株氮素积累量和氮花比的变化 | 第139-140页 |
6.2.1.3 幼穗中BRs含量变化 | 第140-142页 |
6.2.1.4 幼穗中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 第142-145页 |
6.2.1.5 幼穗中H_2O_2含量变化 | 第145-147页 |
6.2.1.6 颖花发育和产量状况 | 第147-150页 |
6.2.1.7 油菜素甾醇(BRs)及其相关基因与颖花发育的相关分析 | 第150-152页 |
6.2.1.8 外源化学调控物质对颖花发育的影响 | 第152-156页 |
6.2.2 试验二氮素穗肥施用时期对水稻颖花发育的影响(大田试验) | 第156-170页 |
6.2.2.1 幼穗中BRs含量的变化 | 第156-158页 |
6.2.2.2 油菜素甾醇(BRs)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 第158-161页 |
6.2.2.4 幼穗中抗氧化能力和H_2O_2、MDA含量 | 第161-163页 |
6.2.2.5 颖花分化与退化和产量 | 第163-164页 |
6.2.2.6 油菜素甾醇(BRs)与颖花发育的相关分析 | 第164-168页 |
6.2.2.7 化学调控物质对颖花发育的影响 | 第168-170页 |
6.3 讨论 | 第170-173页 |
6.3.1 关于施氮量对水稻颖花发育的影响及其机制 | 第170-172页 |
6.3.2 关于氮素穗肥施用时期对水稻颖花发育的影响及其机制 | 第172-173页 |
6.4 结论 | 第173-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79页 |
第七章 施氮量与灌溉方式的交互作用对水稻颖花发育和籽粒灌浆的影响 | 第179-202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180-182页 |
7.1.1 试验材料与栽培情况 | 第180页 |
7.1.2 试验设计 | 第180页 |
7.1.3 茎蘖动态 | 第180页 |
7.1.4 地上部生理特性的测定 | 第180-181页 |
7.1.5 根系氧化力的测定 | 第181页 |
7.1.6 油菜素甾醇的提取和测定 | 第181页 |
7.1.7 颖花发育状况和产量状况 | 第181页 |
7.1.8 籽粒灌浆速率的测定 | 第181页 |
7.1.9 籽粒中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 | 第181页 |
7.1.10 质膜ATP酶(H~+-ATPase)活性、ATP含量和能荷测定 | 第181页 |
7.1.11 幼穗中过氧化氢的测定 | 第181页 |
7.1.12 化学调控物质处理 | 第181-182页 |
7.1.13 计算方法与数据分析 | 第182页 |
7.2 结果与分析 | 第182-195页 |
7.2.1 茎蘖动态与茎蘖成穗率 | 第182页 |
7.2.2 叶面积指数与光合速率 | 第182-184页 |
7.2.3 根系氧化力(ROA) | 第184-185页 |
7.2.4 茎鞘物质积累与运转 | 第185-186页 |
7.2.5 单茎叶面积与茎鞘物质积累 | 第186-187页 |
7.2.6 幼穗中油菜素甾醇(BRs)含量 | 第187-188页 |
7.2.7 质膜ATP酶(H+-ATPase)活性、ATP含量和能荷水平 | 第188-189页 |
7.2.8 幼穗H202含量变化 | 第189-191页 |
7.2.9 颖花发育、籽粒生理活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 第191-193页 |
7.2.10 油菜素甾醇(BRs)与颖花发育的相关分析 | 第193-194页 |
7.2.11 化学调控物质对颖花发育的影响 | 第194-195页 |
7.3 讨论 | 第195-198页 |
7.4 结论 | 第198页 |
参考文献 | 第198-202页 |
第八章 总结与讨论 | 第202-213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202-204页 |
8.1.1 穗分化期土壤干旱对水稻颖花发育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 第202页 |
8.1.2 水稻灌浆期土壤干旱和全生育期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籽粒灌浆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 | 第202页 |
8.1.3 水稻内源油菜素甾醇对氮素的响应及其对颖花发育的调控作用 | 第202-203页 |
8.1.4 施氮量与灌溉方式对水稻颖花发育和籽粒灌浆的交互影响及其生理原因 | 第203页 |
8.1.5 水分和氮肥对水稻颖花发育和籽粒灌浆的调控机制 | 第203-204页 |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204页 |
8.2.1 揭示了多胺、油菜素甾醇与水稻颖花发育和籽粒灌浆的关系 | 第204页 |
8.2.2 阐明了多胺、油菜素甾醇等植物激素对土壤干旱和氮素的响应及其调控机制 | 第204页 |
8.2.3 提出了促进水稻颖花发育和籽粒灌浆的肥水管理技术 | 第204页 |
8.3 讨论 | 第204-208页 |
8.3.1 关于土壤干旱对水稻颖花发育的影响和生理机制 | 第204-205页 |
8.3.2 关于氮肥对水稻颖花发育的影响和生理机制 | 第205-206页 |
8.3.3 关于油菜素甾醇和脱落酸与水稻库强的关系 | 第206-207页 |
8.3.4 关于施氮量与灌溉方式的交互作用对水稻颖花发育和籽粒灌浆的影响 | 第207-208页 |
8.4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第208-209页 |
8.4.1 关于激素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不够深入 | 第208页 |
8.4.2 关于根系和根冠关系研究较少 | 第208-209页 |
参考文献 | 第209-21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13-215页 |
致谢 | 第215-2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