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5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OLED的发展历史 | 第14-17页 |
1.3 OLED的应用 | 第17-23页 |
1.3.1 OLED显示的优势 | 第17-18页 |
1.3.2 OLED显示的劣势 | 第18-19页 |
1.3.3 OLED显示 | 第19-21页 |
1.3.4 OLED照明 | 第21-22页 |
1.3.5 OLED技术是否环保 | 第22-23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3-30页 |
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1.4.2 研究方向 | 第25-26页 |
1.4.3 研究目标 | 第26页 |
1.4.4 研究方案及其可行性分析 | 第26-30页 |
1.5 参考文献 | 第30-35页 |
第二章 OLED的基础知识 | 第35-56页 |
2.1 OLED器件的组成 | 第35-38页 |
2.1.1 基板 | 第35-36页 |
2.1.2 有机功能层(OLED器件结构) | 第36-37页 |
2.1.3 封装层 | 第37-38页 |
2.2 OLED的分类 | 第38-40页 |
2.2.1 以分子量分类(小分子vs聚合物) | 第38页 |
2.2.2 以制备方法分类 | 第38-39页 |
2.2.3 以发光原理分类(荧光、磷光和延迟荧光) | 第39页 |
2.2.4 以发光颜色分类 | 第39-40页 |
2.3 OLED的发光过程 | 第40-45页 |
2.3.1 载流子的注入 | 第41-43页 |
2.3.2 载流子的传输 | 第43页 |
2.3.3 载流子复合 | 第43页 |
2.3.4 激子的转移 | 第43-45页 |
2.3.5 电致发光 | 第45页 |
2.4 OLED的性能参数 | 第45-52页 |
2.4.1 OLED的发光参数 | 第45-47页 |
2.4.2 OLED的电学参数 | 第47页 |
2.4.3 OLED的效率参数 | 第47-50页 |
2.4.4 OLED的寿命参数 | 第50-52页 |
2.5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第三章 空穴传输层掺杂研究 | 第56-83页 |
3.1 摘要 | 第56页 |
3.2 引言 | 第56-57页 |
3.3. 实验部分 | 第57-65页 |
3.3.1 实验材料 | 第57-59页 |
3.3.2 器件制备和表征 | 第59-65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65-76页 |
3.4.1 HAT-CN掺杂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 第65-67页 |
3.4.2 NPB:HATCN掺杂复合薄膜的物理特性 | 第67-72页 |
3.4.3 HAT-CN在NPB掺杂层中间的扩散 | 第72-76页 |
3.5 结论 | 第76-77页 |
3.6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第四章 基于p-i-n-p结构的高效率长寿命有机发光二极管 | 第83-102页 |
4.1 摘要 | 第83页 |
4.2 引言 | 第83-85页 |
4.3 实验部分 | 第85-88页 |
4.3.1 实验材料 | 第85页 |
4.3.2 器件制备 | 第85-86页 |
4.3.3 器件测试和表征 | 第86-88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88-96页 |
4.4.1 器件发光性能对比 | 第88-91页 |
4.4.2 器件效率提升的原因 | 第91-93页 |
4.4.3 器件寿命对比 | 第93页 |
4.4.4 器件寿命延长的原因 | 第93-96页 |
4.5 结论 | 第96-97页 |
4.6 参考文献 | 第97-102页 |
第五章 绿色磷光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器件稳定性的研究 | 第102-120页 |
5.1 摘要 | 第102页 |
5.2 引言 | 第102-104页 |
5.3 实验部分 | 第104-106页 |
5.3.1 实验材料 | 第104-105页 |
5.3.2 器件结构以及器件制备 | 第105-106页 |
5.3.3 器件性能测试和表征 | 第106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106-114页 |
5.4.1 器件电致发光性能 | 第106-108页 |
5.4.2 器件寿命 | 第108-109页 |
5.4.3 改进器件稳定性的原因 | 第109-114页 |
5.5 结论 | 第114-115页 |
5.6 参考文献 | 第115-120页 |
第六章 基于窄带隙的主体材料制备高效率的蓝色磷光有机发光二极管 | 第120-145页 |
6.1 摘要 | 第120页 |
6.2 引言 | 第120-122页 |
6.3 实验部分 | 第122-124页 |
6.3.1 新材料DBF-DMS的合成 | 第122-123页 |
6.3.2 实验材料 | 第123页 |
6.3.3 器件制备 | 第123-124页 |
6.3.4 器件测试和表征 | 第124页 |
6.4 结果和讨论 | 第124-139页 |
6.4.1 新材料DBF-DMS的性质 | 第124-129页 |
6.4.2 蓝色磷光器件发光性能测试 | 第129-130页 |
6.4.3 蓝色磷光器件效率提升的原因 | 第130-132页 |
6.4.4 蓝色磷光器件寿命测试 | 第132-134页 |
6.4.5 蓝色磷光器件寿命延长的原因 | 第134-136页 |
6.4.6 使用新结构提升器件的性能 | 第136-137页 |
6.4.7 使用新材料制备白光OLED | 第137-139页 |
6.5 结论 | 第139-140页 |
6.6 参考文献 | 第140-145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第145-148页 |
附录A:词汇表 | 第148-152页 |
附录B:实验材料总结 | 第152-1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及国际交流情况 | 第154-157页 |
致谢 | 第157-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