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本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流体网络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单相流体网络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两相流体网络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流体网络图形化建模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4页 |
1.4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流体网络的数学模型 | 第16-22页 |
2.1 流体网络的数学模型及离散方式 | 第16-21页 |
2.1.1 流体网络基本守恒方程 | 第16-18页 |
2.1.2 求解算法 | 第18-21页 |
2.2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设备的数学模型 | 第22-46页 |
3.1 设备中换热量计算方法 | 第22-27页 |
3.1.1 对流换热系数计算 | 第22-23页 |
3.1.2 冷凝换热系数计算 | 第23页 |
3.1.3 两侧对流换热量计算 | 第23-26页 |
3.1.4 一侧冷凝换热一侧对流换热的换热量计算 | 第26-27页 |
3.2 汽轮机数学模型与流体网络联合求解 | 第27-29页 |
3.2.1 汽轮机级组焓降 | 第27-28页 |
3.2.2 汽轮机级组与流体网络联合求解 | 第28-29页 |
3.3 给水加热器数学模型与流体网络联合求解 | 第29-33页 |
3.3.1 给水加热器数学模型 | 第30-31页 |
3.3.2 给水加热器与流体网络联合求解 | 第31-33页 |
3.4 汽水分离再热器的数学模型与流体网络联合求解 | 第33-37页 |
3.4.1 汽水分离再热器数学模型 | 第33-35页 |
3.4.2 汽水分离再热器与流体网络联合求解 | 第35-37页 |
3.5 冷凝器数学模型及其与流体网络联合求解 | 第37-41页 |
3.5.1 冷凝器数学模型 | 第38-39页 |
3.5.2 冷凝器与流体网络联合求解 | 第39-41页 |
3.6 泵的数学模型与流体网络联合求解 | 第41-43页 |
3.6.1 泵的扬程 | 第41-42页 |
3.6.2 泵与流体网络联合求解 | 第42-43页 |
3.7 阀门的数学模型与流体网络联合求解 | 第43-45页 |
3.7.1 阀门流量计算 | 第43-44页 |
3.7.2 阀门流量的计算流体网络联合求解 | 第44-45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图形化建模方法 | 第46-62页 |
4.1 图形化建模与仿真的流程 | 第46-47页 |
4.2 图形化建模界面结构 | 第47-48页 |
4.3 记录流网元件信息的类 | 第48-61页 |
4.3.1 节点类 | 第48-50页 |
4.3.2 流线类 | 第50-51页 |
4.3.3 汽轮机组件类 | 第51-52页 |
4.3.4 汽水分离再热器组件类 | 第52-53页 |
4.3.5 冷凝器组件类 | 第53-54页 |
4.3.6 给水加热器组件类 | 第54-56页 |
4.3.7 网络类 | 第56-57页 |
4.3.8 网络集合类 | 第57-60页 |
4.3.9 流体网络各类的实例形成过程 | 第60-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仿真算例及仿真结果分析 | 第62-78页 |
5.1 稳态计算结果 | 第62-66页 |
5.2 瞬态计算分析 | 第66-77页 |
5.2.1 关小汽轮机低压缸进汽阀 | 第66-69页 |
5.2.2 减小循环水流量 | 第69-73页 |
5.2.3 切断高压缸的二级抽汽 | 第73-7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