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机翼分离流等离子体控制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符号和缩略词说明 | 第13-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4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页 |
1.2 流动控制技术 | 第16-17页 |
1.3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 | 第17-42页 |
1.3.1 总体情况 | 第17-19页 |
1.3.2 激励器激励特性研究 | 第19-36页 |
1.3.3 机翼分离流控制研究 | 第36-42页 |
1.4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42-44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42-4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43-44页 |
第二章 静止空气下激励器激励特性研究 | 第44-78页 |
2.1 实验系统 | 第44-49页 |
2.1.1 激励器 | 第44-45页 |
2.1.2 激励电源 | 第45-46页 |
2.1.3 电学测量系统 | 第46-47页 |
2.1.4 PIV测试系统 | 第47-49页 |
2.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9-76页 |
2.2.1 电学参数测量结果 | 第49-53页 |
2.2.2 诱导流场分析 | 第53-76页 |
2.3 小结 | 第76-78页 |
第三章 来流条件下激励器激励特性研究 | 第78-88页 |
3.1 实验系统 | 第78-79页 |
3.1.1 激励器 | 第78页 |
3.1.2 实验模型 | 第78-79页 |
3.1.3 风洞 | 第79页 |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9-85页 |
3.2.1 启动涡 | 第79-82页 |
3.2.2 诱导射流 | 第82-85页 |
3.2.3 体积力 | 第85页 |
3.3 小结 | 第85-88页 |
第四章 二维超临界翼型等离子体流动控制 | 第88-118页 |
4.1 实验系统 | 第88-90页 |
4.1.1 风洞 | 第88页 |
4.1.2 激励器 | 第88-89页 |
4.1.3 模型及支撑系统 | 第89页 |
4.1.4 数据采集系统 | 第89-90页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90-116页 |
4.3 小结 | 第116-118页 |
第五章 三维超临界机翼等离子体流动控制 | 第118-146页 |
5.1 实验系统 | 第118-123页 |
5.1.1 风洞 | 第118页 |
5.1.2 模型支撑系统 | 第118-119页 |
5.1.3 天平 | 第119-120页 |
5.1.4 测控设备 | 第120页 |
5.1.5 模型及激励器 | 第120-121页 |
5.1.6 数据处理 | 第121-123页 |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23-143页 |
5.2.1 荧光丝线流场显示实验 | 第123-129页 |
5.2.2 测力实验 | 第129-134页 |
5.2.3 流场显示与测量研究 | 第134-141页 |
5.2.4 机理研究 | 第141-142页 |
5.2.5 能耗比分析 | 第142页 |
5.2.6 尺度效应分析 | 第142-143页 |
5.3 小结 | 第143-146页 |
第六章 无人机飞行验证 | 第146-176页 |
6.1 实验系统 | 第149-154页 |
6.1.1 无人机模型 | 第149-150页 |
6.1.2 操控系统 | 第150-151页 |
6.1.3 数据采集系统 | 第151-152页 |
6.1.4 等离子体激励系统 | 第152-154页 |
6.2 飞行平台搭建 | 第154-169页 |
6.2.1 高压激励电源改造 | 第154-159页 |
6.2.2 系统调试 | 第159-168页 |
6.2.3 外场飞行 | 第168-169页 |
6.3 实验方案 | 第169-170页 |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70-174页 |
6.4.1 未施加控制 | 第170-172页 |
6.4.2 单侧机翼施加控制 | 第172-173页 |
6.4.3 两侧机翼同时施加控制 | 第173-174页 |
6.5 小结 | 第174-176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76-182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76-177页 |
7.2 创新点 | 第177-180页 |
7.3 工作展望 | 第180-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198页 |
致谢 | 第198-20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200-202页 |
一、学术论文 | 第200-201页 |
二、负责与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201-2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