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层次单元的“两规”协同方法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6-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7页 |
1.2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7-21页 |
1.2.1 “多规”与“两规” | 第17-19页 |
1.2.2 “两规”协同实施现状 | 第19-20页 |
1.2.3 规划层次单元研究现状 | 第20页 |
1.2.4 问题分析与讨论 | 第20-21页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5 论文结构 | 第24-25页 |
第二章 “两规”异同性分析 | 第25-34页 |
2.1 “两规”编制体系 | 第25-27页 |
2.1.1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及内容 | 第25-26页 |
2.1.2 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体系及内容 | 第26-27页 |
2.1.3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关系 | 第27页 |
2.2 “两规”差异分析 | 第27-32页 |
2.2.1 位置特征差异分析 | 第28-29页 |
2.2.2 几何特征差异分析 | 第29页 |
2.2.3 属性特征差异分析 | 第29-30页 |
2.2.4 关系特征差异分析 | 第30-31页 |
2.2.5 演化特征差异分析 | 第31-32页 |
2.2.6 语义特征差异分析 | 第32页 |
2.3 “两规”协同方案 | 第32-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两规”空间层次单元划分 | 第34-47页 |
3.1. “两规”层次单元体系及其重要性 | 第34-37页 |
3.1.1 城市规划层次单元体系 | 第34-35页 |
3.1.2 土地利用规划层次单元体系 | 第35-37页 |
3.1.3 空间层次单元的重要性体现 | 第37页 |
3.2 “城规”空间层次单元划分 | 第37-43页 |
3.2.1 路网单元划分 | 第37-40页 |
3.2.2 社区单元划分 | 第40-41页 |
3.2.3 组团单元划分 | 第41-42页 |
3.2.4 街道单元划分 | 第42页 |
3.2.5 片区单元划分 | 第42-43页 |
3.3 “土规”空间层次单元划分 | 第43-45页 |
3.3.1 街坊单元划分 | 第43-45页 |
3.3.2 分区单元划分 | 第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基于关联模式的“两规”协同方法 | 第47-61页 |
4.1 “两规”用地分类标准分析与对照 | 第48-52页 |
4.1.1 “两规”分类代码衔接现状分析 | 第48-50页 |
4.1.2 “两规”分类代码衔接对照表 | 第50-52页 |
4.2 “两规”多层次用地单元关联 | 第52-60页 |
4.2.1 “城规”空间层次单元编码 | 第52-55页 |
4.2.2 “土规”空间层次单元编码 | 第55-56页 |
4.2.3 “两规”空间层次单元编码对照 | 第56-6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实例验证 | 第61-87页 |
5.1 实验数据 | 第61-65页 |
5.2 实验验证 | 第65-86页 |
5.2.1 “两规”层次单元划分 | 第65-68页 |
5.2.2 “两规”空间层次单元关联 | 第68-70页 |
5.2.3 “两规”关联结果分析 | 第70-78页 |
5.2.4 “两规”差异分析对比验证 | 第78-8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9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87-88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6页 |
附录A | 第96-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