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家畜病毒学论文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与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协同致瘤机制研究

符号说明第6-11页
中文摘要第11-14页
ABSTRACT第14-17页
1.前言第18-30页
    1.1 ALV-J与REV共感染的研究进展第18-23页
        1.1.1 ALV-J的研究进展第18-20页
        1.1.2 REV的研究进展第20-22页
            1.1.2.1 REV的致病性第21-22页
        1.1.3 ALV-J与REV共感染的流行病学第22页
        1.1.4 ALV-J与REV共感染的致病性第22-23页
    1.2 病毒之间协同感染机制的研究进展第23页
    1.3 MIRNA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第23-26页
        1.3.1 miRNA的功能第23-24页
        1.3.2 miRNA与病毒的关系第24页
        1.3.3 miRNA对肿瘤形成的研究进展第24-26页
        1.3.4 miR-147对肿瘤形成的研究进展第26页
    1.4 NF-ΚB/KIAA1199/EGFR信号通路对肿瘤形成的研究进展第26-28页
        1.4.1 KIAA1199对肿瘤形成的研究进展第26-27页
        1.4.2 NF-κB与EGFR信号通路对肿瘤形成的研究进展第27-28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8-30页
2.材料与方法第30-45页
    2.1 主要试剂及耗材第30-31页
    2.2 主要缓冲液第31页
    2.3 主要仪器第31页
    2.4 细胞及毒株第31-33页
        2.4.1 CEF的制作第32页
        2.4.2 细胞的传代培养第32页
        2.4.3 细胞的接毒第32页
        2.4.4 病毒TCID50的检测第32-33页
    2.5 ALV-J与REV共感染SPF鸡模型的建立第33-34页
        2.5.1 尿囊腔接种第33页
        2.5.2 ALV-Jp27抗原的检测第33页
        2.5.3 REV抗原的检测第33页
        2.5.4 鸡体重及免疫指数的测定第33-34页
        2.5.5 组织病理学观察第34页
        2.5.6 组织内ALV-J和REV病毒载量的测定第34页
        2.5.7 组织内KIAA1199的测定第34页
        2.5.8 组织内NF-κB活性的测定第34页
        2.5.9 组织内EGFR的测定第34页
    2.6 ALV-J与REV共感染的ITRAQ质谱定量分析第34-36页
        2.6.1 iTRAQ肽段标记第34-35页
        2.6.2 肽段分级第35页
        2.6.3 液相色谱(LC)-电喷雾电离(ESI)串联存储(MS/MS)质谱分析(LC-MS/MS)第35-36页
        2.6.4 序列数据库查询及数据分析第36页
    2.7 ALV-J与REV共感染的MICRORNA表达谱分析第36-38页
        2.7.1 RNA样本检测第36页
        2.7.2 文库构建和上机测序第36页
        2.7.3 microRNA信息分析第36-38页
    2.8 负染电镜观察第38页
    2.9 CCK-8对细胞增殖的检测第38-39页
    2.10 RNA的提取及反转录第39-40页
    2.11 荧光定量PCR第40-42页
    2.12 蛋白质免疫印迹第42-44页
    2.13 免疫组化第44页
    2.14 统计分析第44-45页
3.结果与分析第45-72页
    3.1 ALV-J与REV共感染协同促进病毒的复制和细胞的生存第45-47页
        3.1.1 ALV-J与REV共感染协同促进REV的复制第45-46页
        3.1.2 ALV-J与REV共感染协同促进ALV-Jgp85和REVenv蛋白的表达第46-47页
        3.1.3 ALV-J与REV共感染协同促进细胞的生存第47页
    3.2 ALV-J与REV共感染协同加剧病理变化并促进肿瘤生成第47-52页
        3.2.1 ALV-J与REV共感染引起鸡胚非特异死亡第47-48页
        3.2.2 ALV-J与REV共感染引起鸡免疫抑制与生长迟缓第48-49页
        3.2.3 ALV-J与REV共感染在各组织器官中促进病毒的复制第49-50页
        3.2.4 ALV-J与REV共感染协同加剧病理变化第50-51页
        3.2.5 ALV-J与REV共感染协同促进肿瘤生成第51-52页
    3.3 ALV-J与REV共感染协同激活新的原癌基因KIAA1199和抑制MIR-147的表达第52-59页
        3.3.1 ALV-J与REV共感染的iTRAQ蛋白组学分析第52-53页
        3.3.2 ALV-J与REV共感染的microRNA表达谱分析第53-54页
        3.3.3 ALV-J与REV共感染协同激活KIAA1199的表达第54-58页
        3.3.4 ALV-J与REV共感染协同抑制miR-147的表达第58-59页
    3.4 MIR-147靶向调节KIAA1199的3’UTR区第59-62页
    3.5 ALV-J与REV共感染通过促进NF-ΚB和EGFR信号通路激活KIAA第62-68页
        3.5.1 ALV-J与REV共感染协同上调NF-κB和EGFR相关蛋白第62-65页
        3.5.2 在ALV-J与REV共感染过程中NF-κB、KIAA1199和EGFR这三者关系的验证第65-68页
    3.6 MIR-147靶向调节的NF-ΚBP503’UTR区第68-70页
    3.7 ALV-J与REV共感染协同激活KIAA1199和抑制MIR-147的分子机制图第70-72页
4.讨论第72-80页
    4.1 ALV-J与REV共感染协同促进病毒复制与肿瘤生成第72-75页
    4.2 MIR-147靶向NF-ΚBP50和KIAA1199的3’UTR区来调节KIAA第75-76页
    4.3 ALV-J与REV共感染通过激活NF-ΚB/KIAA1199/EGFR信号通路来促进肿瘤生成第76-80页
5.结论第80-81页
6.参考文献第81-97页
7.致谢第97-98页
8.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情况第98-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肠炎沙门氏菌致病机制及丁酸梭菌对其拮抗作用的探究
下一篇:轴突高频电刺激对于神经元活动的调控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