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2-14页 |
英文摘要 | 第14-16页 |
1 前言 | 第17-32页 |
1.1 沙门氏菌基本概况 | 第17页 |
1.2 沙门氏菌流行状况 | 第17-18页 |
1.3 沙门氏菌分子分型方法 | 第18-20页 |
1.3.1 脉冲场凝胶电泳 | 第18-19页 |
1.3.2 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 第19页 |
1.3.3 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 | 第19-20页 |
1.4 沙门氏菌导致炎症反应 | 第20-22页 |
1.5 抗生素在防治沙门氏菌上的应用及危害 | 第22-23页 |
1.6 沙门氏菌耐药机制 | 第23-25页 |
1.6.1 质粒介导的耐药性散播机制-基因盒-整合子系统 | 第23-24页 |
1.6.2 抗生素靶标基因突变引起的耐药性 | 第24页 |
1.6.3 细菌的主动外排机制 | 第24-25页 |
1.6.4 外膜的通透性降低 | 第25页 |
1.7 抗生素替代品 | 第25-26页 |
1.7.1 抗菌肽 | 第25-26页 |
1.7.2 中草药制剂 | 第26页 |
1.7.3 益生菌 | 第26页 |
1.8 益生菌益生功效 | 第26-28页 |
1.8.1 益生菌提高动物生产性能 | 第26-27页 |
1.8.2 益生菌增强肠道免疫屏障功能 | 第27-28页 |
1.9 丁酸梭菌的研究进展 | 第28-29页 |
1.10 蛋白质组学 | 第29-31页 |
1.10.1 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第29页 |
1.10.2 蛋白质组学的功能与分类 | 第29-30页 |
1.10.3 蛋白质组技术 | 第30-31页 |
1.11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1-32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32-60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32-36页 |
2.1.1 试验所用菌株 | 第32页 |
2.1.2 试验动物 | 第32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32-33页 |
2.1.4 主要仪器 | 第33-34页 |
2.1.5 常规耗材 | 第34页 |
2.1.6 试剂配制 | 第34-36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36-60页 |
2.2.1 山地散养鸡群沙门氏菌流行情况及特点 | 第36-43页 |
2.2.2 山东省猪和鸡屠宰场中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分布、耐药特点及携带Ⅰ类整合子情况 | 第43-44页 |
2.2.3 肠炎沙门氏菌致病性及丁酸梭菌拮抗其感染肉鸡的作用机理 | 第44-51页 |
2.2.4 丁酸梭菌调控肠道炎症和肠道屏障功能的作用机制 | 第51-60页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0-94页 |
3.1 山地散养鸡群沙门氏菌流行情况及特点 | 第60-65页 |
3.1.1 山地散养鸡群样品分离结果 | 第60页 |
3.1.2 沙门氏菌PCR鉴定结果 | 第60页 |
3.1.3 沙门氏菌血清型分布 | 第60-61页 |
3.1.4 药敏试验结果 | 第61-62页 |
3.1.5 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及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 | 第62-63页 |
3.1.6 Ⅰ类整合子检测和基因盒特点 | 第63-64页 |
3.1.7 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结果 | 第64页 |
3.1.8 ERIC-PCR分析结果 | 第64-65页 |
3.2 山东省猪和鸡屠宰场中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分布、耐药特点及携带Ⅰ类整合子情况. | 第65-73页 |
3.2.1 沙门氏菌分离鉴定结果 | 第65-66页 |
3.2.2 沙门氏菌血清分型结果 | 第66页 |
3.2.3 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 第66-67页 |
3.2.4 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 | 第67-68页 |
3.2.5 Ⅰ类整合子检测和基因盒特点 | 第68-69页 |
3.2.6 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结果 | 第69-73页 |
3.3 肠炎沙门氏菌致病性及丁酸梭菌拮抗其感染肉鸡的作用机理 | 第73-77页 |
3.3.1 沙门氏菌计数结果 | 第73-74页 |
3.3.2 盲肠肠道形态变化 | 第74页 |
3.3.3 肝脏组织中细胞因子表达水平 | 第74-75页 |
3.3.4 脾脏组织中细胞因子表达水平 | 第75页 |
3.3.5 盲肠组织中细胞因子表达水平 | 第75-76页 |
3.3.6 肝脏、脾脏和盲肠组织中MyD88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水平 | 第76-77页 |
3.4 丁酸梭菌调控肠道炎症和肠道屏障功能的作用机制 | 第77-94页 |
3.4.1 丁酸梭菌对盲肠组织形态完整性的影响 | 第77-78页 |
3.4.2 丁酸梭菌对血清中IgA和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78页 |
3.4.3 丁酸梭菌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4+和CD8+T细胞数量的影响 | 第78-79页 |
3.4.4 丁酸梭菌对盲肠内容物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 第79-80页 |
3.4.5 丁酸梭菌对肠道组织中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80页 |
3.4.6 丁酸梭菌对肠道组织中黏蛋白muc-2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80-81页 |
3.4.7 丁酸梭菌对肠道组织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81-82页 |
3.4.8 丁酸梭菌对肠道组织中TLR4-、MyD88-和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第82-83页 |
3.4.9 丁酸梭菌对空肠组织蛋白的影响 | 第83-90页 |
3.4.10 丁酸梭菌对肠黏膜上皮细胞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90-91页 |
3.4.11 丁酸梭菌对肠黏膜上皮细胞中黏蛋白muc-2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91页 |
3.4.12 丁酸梭菌对肠黏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91-92页 |
3.4.13 丁酸梭菌对肠黏膜上皮细胞中TLR4-、MyD88-和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第92-94页 |
4 讨论 | 第94-102页 |
4.1 山地散养鸡群沙门氏菌流行情况及特点 | 第94-95页 |
4.2 山东省猪和鸡屠宰场中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分布、耐药特点及携带Ⅰ类整合子情况. | 第95-98页 |
4.3 肠炎沙门氏菌致病性及丁酸梭菌拮抗其感染肉鸡的作用机理 | 第98-100页 |
4.4 丁酸梭菌调控肠道炎症和肠道屏障功能的作用机制 | 第100-102页 |
5 结论 | 第102-103页 |
6 创新点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25-126页 |
获奖情况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