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功能材料论文

新型光功能有机分子的结构设计、合成及其性质研究

中文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49页
    1.1 香豆素类有机荧光小分子的研究进展第14-19页
        1.1.1 香豆素类有机荧光小分子的应用第14-16页
        1.1.2 香豆素类有机荧光小分子的合成研究进展第16-19页
    1.2 聚集诱导发光第19-25页
        1.2.1 聚集诱导发光现象第19页
        1.2.2 AIE发光效应机制第19-20页
        1.2.3 AIE分子类型第20-24页
        1.2.4 AIE分子的应用第24-25页
    1.3 刺激响应荧光探针的发展现状第25-32页
        1.3.1 荧光探针的构成第25-26页
        1.3.2 荧光探针的识别原理第26-29页
        1.3.3 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第29-32页
    1.4 光致变色分子第32-37页
        1.4.1 光致变色有机小分子的分类第32-35页
        1.4.2 光致变色有机小分子的应用第35-37页
    1.5 本论文拟开展的研究第37-39页
    参考文献第39-49页
第二章 三苯胺-香豆素类荧光分子的合成及其性质的研究第49-67页
    2.1 前言第49-50页
    2.2 实验部分第50-54页
        2.2.1 主要原料与试剂第50-51页
        2.2.2 仪器与设备第51页
        2.2.3 三苯胺-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合成路线第51-53页
        2.2.4 实验方法第53-54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54-63页
        2.3.1 TC和TF的稀溶液发光现象及溶致变色效应第54-56页
        2.3.2 TC和TF的固体荧光第56-57页
        2.3.3 TC和TF的AIE发光机理第57-58页
        2.3.4 TC的X-单晶衍射第58-59页
        2.3.5 分子聚集第59-61页
        2.3.6 TC和TF的电子结构第61-63页
    2.4 本章小结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7页
第三章 邻苯二甲酰亚胺-嘧啶类荧光分子的合成及其性质的研究第67-89页
    3.1 前言第67-68页
    3.2 实验部分第68-71页
        3.2.1 主要原料与试剂第68-69页
        3.2.2 仪器与设备第69页
        3.2.3 邻苯二甲酰亚胺-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路线第69-70页
        3.2.4 实验方法第70-7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71-84页
        3.3.1 PB和NPB的热稳定性第71-72页
        3.3.2 PB和NPB的固体荧光第72页
        3.3.3 分子聚集第72-74页
        3.3.4 PB和NPB的X-单晶衍射第74-75页
        3.3.5 PB和NPB的溶致变色效应第75-79页
        3.3.6 PB和NPB的电子结构第79页
        3.3.7 H~+响应第79-81页
        3.3.8 在TFA气氛中PB和NPB的变色性质第81-83页
        3.3.9 逻辑门应用第83-84页
    3.4 本章小结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89页
第四章 萘酰亚胺-水杨醛类席夫碱荧光探针分子的合成与性质研究第89-105页
    4.1 前言第89-90页
    4.2 实验部分第90-93页
        4.2.1 主要原料与试剂第90页
        4.2.2 仪器与设备第90页
        4.2.3 萘酰亚胺-水杨醛类席夫碱荧光探针分子的合成路线第90-93页
        4.2.4 实验方法第93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93-102页
        4.3.1 6种萘酰亚胺-水杨醛类席夫碱荧光探针分子的热稳定性第94页
        4.3.2 AIE性质第94-96页
        4.3.3 单晶衍射第96-97页
        4.3.4 H~+响应第97-99页
        4.3.5 金属离子检测第99-102页
    4.6 本章小结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5页
第五章 吲哚啉螺吡喃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第105-124页
    5.1 前言第105页
    5.2 实验部分第105-107页
        5.2.1 主要原料与试剂第105-106页
        5.2.2 仪器与设备第106页
        5.2.3 吲哚啉螺吡喃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合成路线第106-107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07-121页
        5.3.1 BNI的红外光谱表征第107-108页
        5.3.2 BNI的热稳定性第108-109页
        5.3.3 BNI在不同溶剂中的光致变色现象第109-112页
        5.3.4 BNI的变色反应动力学的研究第112-114页
        5.3.5 抗疲劳度第114-115页
        5.3.6 BNI光致变色化合物的酸致变色性能研究第115-117页
        5.3.7 金属离子检测第117-119页
        5.3.8 含BNI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夹层安全玻璃的制备及测试第119-120页
        5.3.9 BNI闭环体与开环体的电子结构第120-121页
    5.4 本章小结第121-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2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24-127页
第二章 附录化合物质各项表征数据第127-144页
第三章 附录化合物质各项表征数据第144-159页
第四章 附录化合物质各项表征数据第159-168页
第五章 附录化合物质各项表征数据第168-169页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第169-170页
致谢第170-171页

论文共1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倍率储能特性碳基纳米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下一篇:南岭诸广山地区中生代花岗岩成因及其对铀成矿作用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