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选题背景及科学意义 | 第12-14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1.2.1 岩浆岩岩石成因及构造组合 | 第14-15页 |
1.2.2 变质相平衡计算 | 第15-17页 |
1.2.3 华北克拉通 | 第17-21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1-23页 |
1.4 论文主要工作量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吕梁地区区域地质概况 | 第24-32页 |
2.1 变质表壳岩 | 第25-29页 |
2.2 古元古代侵入岩 | 第29-32页 |
第三章 分析方法 | 第32-36页 |
3.1 锆石LA–ICP–MSU–Pb定年 | 第32-33页 |
3.2 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 第33页 |
3.3 全岩主、微量元素 | 第33-34页 |
3.4 全岩Sm–Nd同位素分析 | 第34页 |
3.5 矿物化学分析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吕梁地区古元古代岩浆作用 | 第36-88页 |
4.1 古元古代早期~2.4Ga盖家庄花岗岩 | 第36-51页 |
4.1.1 岩相学特征 | 第36-37页 |
4.1.2 锆石LA–ICP–MSU–Pb年代学 | 第37-38页 |
4.1.3 锆石原位Lu–Hf同位素 | 第38-39页 |
4.1.4 全岩主、微量元素 | 第39-40页 |
4.1.5 全岩Sm–Nd同位素 | 第40-41页 |
4.1.6 讨论 | 第41-45页 |
4.1.7 小结 | 第45-51页 |
4.2 古元古代中期~2.2Ga吕梁群变基性火山岩 | 第51-65页 |
4.2.1 岩相学特征 | 第51页 |
4.2.2 锆石LA–ICP–MSU–Pb年代学 | 第51-53页 |
4.2.3 锆石原位Lu–Hf同位素 | 第53页 |
4.2.4 全岩主、微量元素 | 第53-54页 |
4.2.5 全岩Sm–Nd同位素 | 第54页 |
4.2.6 讨论 | 第54-59页 |
4.2.7 小结 | 第59-65页 |
4.3 古元古代晚期1.95~1.75Ga花岗质岩石 | 第65-88页 |
4.3.1 岩相学特征 | 第65-66页 |
4.3.2 锆石LA–ICP–MSU–Pb年代学 | 第66-69页 |
4.3.3 锆石原位Lu–Hf同位素 | 第69页 |
4.3.4 全岩主、微量元素 | 第69-72页 |
4.3.5 全岩Sm–Nd同位素 | 第72-73页 |
4.3.6 讨论 | 第73-78页 |
4.3.7 小结 | 第78-88页 |
第五章 界河口群泥质混合岩变质作用 | 第88-112页 |
5.1 西榆皮地区地质概况 | 第88-89页 |
5.2 岩石学和及矿物学特征 | 第89-93页 |
5.2.1 泥质片麻岩中色体 | 第89-93页 |
5.2.2 石榴石浅色体 | 第93页 |
5.3 相平衡模拟 | 第93-99页 |
5.3.1 视剖面图 | 第93-95页 |
5.3.2 样品15XYP–02 | 第95-97页 |
5.3.3 样品15XYP–21 | 第97-99页 |
5.4 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 第99-101页 |
5.5 讨论 | 第101-104页 |
5.6 小结 | 第104-112页 |
第六章 讨论 | 第112-126页 |
6.1 华北克拉通中部古元古代早期(~2.4Ga)构造转变 | 第112-113页 |
6.2 华北克拉通中部古元古代中期(~2.2Ga)构造属性 | 第113-114页 |
6.3 华北克拉通中部古元古代晚期(1.95~1.75Ga)陆块拼合 | 第114-126页 |
主要进展与存在问题 | 第126-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51页 |
致谢 | 第151-15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52-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