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武—三岔地区侏罗系油藏分布规律研究及产建目标优选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2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3 研究区范围 | 第9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9-11页 |
1.4.1 地层现今构造格局研究 | 第9-10页 |
1.4.2 前侏罗纪古地貌特征研究 | 第10页 |
1.4.3 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研究 | 第10页 |
1.4.4 储集层特征研究 | 第10-11页 |
1.4.5 延安组成藏规律研究 | 第11页 |
1.5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量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2-16页 |
2.1 构造背景 | 第12-13页 |
2.2 沉积盆地演化 | 第13-14页 |
2.3 沉积背景 | 第14-16页 |
2.3.1 晚古生代-中三叠世海陆过渡相沉积 | 第14页 |
2.3.2 晚三叠世—早白垩世陆相沉积期 | 第14-16页 |
第三章 地层现今构造格局研究 | 第16-21页 |
3.1 地层对比与划分 | 第16-18页 |
3.1.1 标志层电性特征 | 第16页 |
3.1.2 地层等厚原则 | 第16页 |
3.1.3 旋回对比原则 | 第16-17页 |
3.1.4 地层对比结果 | 第17-18页 |
3.2 地层现今构造格局 | 第18-21页 |
第四章 前侏罗纪古地貌特征研究 | 第21-26页 |
4.1 古地貌刻画方法 | 第21-23页 |
4.2 古地貌单元划分 | 第23-24页 |
4.2.1 侵蚀河谷古地貌单元 | 第23页 |
4.2.2 支河谷古地貌单元 | 第23页 |
4.2.3 高地古地貌单元 | 第23-24页 |
4.2.4 古隆起斜坡古地貌单元 | 第24页 |
4.2.5 河间丘古地貌单元 | 第24页 |
4.3 前侏罗纪古地貌形态 | 第24-26页 |
第五章 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研究 | 第26-34页 |
5.1 岩石相标志 | 第26-28页 |
5.1.1 颜色标志 | 第26页 |
5.1.2 古生物标志 | 第26-27页 |
5.1.3 沉积构造标志 | 第27-28页 |
5.2 测井相标志 | 第28-29页 |
5.3 沉积相类型及砂体展布特征 | 第29-34页 |
5.3.1 延10期沉积相特征 | 第29-31页 |
5.3.2 延9及以上沉积相特征 | 第31-34页 |
第六章 储集体特征研究 | 第34-42页 |
6.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34-35页 |
6.1.1 岩石类型及碎屑组分 | 第34页 |
6.1.2 填隙物的含量及成分 | 第34-35页 |
6.2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 第35-37页 |
6.2.1 孔隙类型 | 第35-36页 |
6.2.2 喉道类型 | 第36-37页 |
6.3 孔喉微观特征 | 第37-39页 |
6.3.1 孔隙结构参数特征 | 第37页 |
6.3.2 储层的毛管压力特征 | 第37-39页 |
6.4 储层物性的平面展布特征 | 第39-42页 |
第七章 延安组成藏富集规律研究 | 第42-51页 |
7.1 烃源岩及运移路径 | 第42-43页 |
7.2 运移通道 | 第43-44页 |
7.3 成藏模式 | 第44-46页 |
7.3.1 河谷侧翼斜坡成藏式 | 第45页 |
7.3.2 近河古高地成藏式 | 第45-46页 |
7.3.3 河间丘上覆砂岩成藏模式 | 第46页 |
7.4 油藏类型 | 第46-47页 |
7.5 成藏控制因素 | 第47-48页 |
7.5.1 古地貌控制成藏 | 第47页 |
7.5.2 鼻隆构造控制成藏 | 第47页 |
7.5.3 岩性因素控制成藏 | 第47-48页 |
7.6 油藏平面分布规律 | 第48-51页 |
第八章 含油圈闭预测及产能建设成果 | 第51-58页 |
8.1 基于地质条件约束下的圈闭预测技术 | 第51-52页 |
8.2 基于区域研究基础上的新区产建技术 | 第52-54页 |
8.3 基于随钻分析过程中的探评跟进技术 | 第54-56页 |
8.4 有利区分类依据 | 第56-57页 |
8.5 有利区筛选结果 | 第57-58页 |
第九章 结论与认识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图版与说明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