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排水工程(沟渠工程、下水道工程)论文

海绵城市建设的景观途径模式与适应性探析--以合肥老城区为例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9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1 城市化对城市水文环境的影响第9页
        1.1.2 海绵城市建设对市政工程的依赖第9页
        1.1.3 从市政化雨水管理到景观化的雨水管理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4页
        1.2.1 国外雨水管理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2 国内雨水管理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第14-16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3.2 研究目的第15页
        1.3.3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6-19页
        1.4.1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4.2 技术路线第17页
        1.4.3 本课题的特点与创新之处第17-19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概述第19-27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9-23页
        2.1.1 海绵城市概念第19页
        2.1.2 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第19-20页
        2.1.3 海绵城市的建设原则第20-21页
        2.1.4 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第21-23页
    2.2 相关理论概述第23-27页
        2.2.1 麦克哈格大河谷鸟瞰第23页
        2.2.2 流域及其衍生概念第23-24页
        2.2.3 景观化雨水管理第24-25页
        2.2.4 SWMM雨水模型第25-27页
第三章 合肥老城现状分析第27-38页
    3.1 合肥老城区概况第27-28页
        3.1.1 区位特征第27页
        3.1.2 相关规划概要第27-28页
    3.2 合肥老城自然特征第28-30页
        3.2.1 气候特征第28-29页
        3.2.2 地形地貌第29页
        3.2.3 水文分析第29页
        3.2.4 土壤植被特征第29-30页
    3.3 合肥老城区空间布局第30-34页
        3.3.1 合肥老城区发展演变第30-32页
        3.3.2 合肥老城用地性质第32页
        3.3.3 合肥老城区道路结构第32-33页
        3.3.4 合肥老城区建筑与文化第33-34页
    3.4 合肥老城雨水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第34-38页
        3.4.1 合肥老城雨水管理现状第34页
        3.4.2 合肥老城洪涝灾害情况第34-35页
        3.4.3 合肥老城雨水灾害成因分析第35-38页
第四章 海绵城市建设的景观途径模式第38-62页
    4.1 模式划分的依据第38页
    4.2 模式划分的方法第38-39页
    4.3 模式划分第39-47页
        4.3.1 暴雨强度公式第39页
        4.3.2 设计降雨量第39-41页
        4.3.3 汇水区划分第41-46页
        4.3.4 汇水面积第46页
        4.3.5 综合径流系数第46-47页
    4.4 景观途径模式第47-59页
        4.4.1 微流域调蓄模式第47-52页
        4.4.2 子流域调蓄模式第52-56页
        4.4.3 流域调蓄模式第56-59页
    4.5 三种模式对比第59-62页
第五章 合肥老城海绵城市建设景观途径模式应用与验证第62-90页
    5.1 合肥老城改造依据第62-63页
    5.2 合肥老城改造原则第63页
        5.2.1 分散式原则第63页
        5.2.2 自下而上的建设原则第63页
        5.2.3 硬质化的市政途径与软质化的景观途径结合第63页
        5.2.4 生态性原则第63页
    5.3 合肥老城内涝模拟第63-68页
    5.4 景观途径的选择第68-71页
        5.4.1 景观途径的分类第68-70页
        5.4.2 景观途径的规模第70-71页
    5.5 景观途径模式应用与验证第71-90页
        5.5.1 微流域调蓄模式第71-84页
        5.5.2 子流域调蓄模式第84-85页
        5.5.3 流域调蓄模式第85-9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90-92页
    6.1 结论第90页
    6.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第90-92页
参考文献第92-98页
致谢第98-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饮用水源应急处置便携拼装式装备混凝模块研发
下一篇:黎里古镇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