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1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2 选题的背景以及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2章 监护权与《公约》概述 | 第11-18页 |
2.1 监护权概述 | 第11-13页 |
2.1.1 解决未成年人监护权冲突的国际立法 | 第11页 |
2.1.2 《公约》意义上的监护权概念 | 第11-13页 |
2.2 《公约》概述 | 第13-18页 |
2.2.1 《公约》的目的 | 第14-15页 |
2.2.2 《公约》的适用范围 | 第15-18页 |
第3章 《公约》中的监护权 | 第18-31页 |
3.1 《公约》监护权的内容 | 第18-24页 |
3.1.1 决定儿童居所的权利 | 第18-22页 |
3.1.2 照顾儿童的权利 | 第22-24页 |
3.2 《公约》监护权的确定依据 | 第24-26页 |
3.2.1 法律的规定 | 第24-25页 |
3.2.2 司法或行政决议 | 第25页 |
3.2.3 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 | 第25-26页 |
3.3 《公约》中监护权的承认 | 第26-31页 |
3.3.1 《公约》第15条的适用范围 | 第26-27页 |
3.3.2 被请求国法院监护权判决的约束力 | 第27-29页 |
3.3.3 申请人主动提出请求的特殊情形 | 第29-31页 |
第4章 《公约》对各国以及国际监护权保护的影响 | 第31-38页 |
4.1 英国立法 | 第31-32页 |
4.2 德国立法 | 第32-33页 |
4.3 国际公约 | 第33-34页 |
4.3.1 儿童监护权保护的全球性国际公约 | 第33-34页 |
4.3.2 儿童监护权保护的区域性国际公约 | 第34页 |
4.4 跨国保护儿童监护权公约所确立的机制 | 第34-38页 |
4.4.1 中央机关合作机制 | 第34-35页 |
4.4.2 司法与行政合作机制 | 第35-38页 |
第5章 《公约》的发展前景及中国加入《公约》的探讨 | 第38-44页 |
5.1 对《公约》的评价 | 第38-39页 |
5.2 监护权条款的发展 | 第39-40页 |
5.3 关于中国能否加入《公约》的探讨 | 第40-44页 |
5.3.1 国内法中的监护制度 | 第40-41页 |
5.3.2 中国加入《公约》的必要性 | 第41-42页 |
5.3.3 中国加入《公约》的可行性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52页 |
个人简历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