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经济带公路网建设绩效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2.1 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可达性研究综述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7-31页 |
2.1 港.城市区域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2.1.1 港.及其分类 | 第17-18页 |
2.1.2 港口城市 | 第18页 |
2.1.3 沿海经济带 | 第18页 |
2.2 公路网建设项目绩效评价的内涵与特征 | 第18-21页 |
2.2.1 公路网的构成 | 第18-19页 |
2.2.2 区域公路网特点 | 第19-20页 |
2.2.3 绩效评价内涵 | 第20页 |
2.2.4 公路网建设绩效评价特征 | 第20-21页 |
2.3 港城集疏运系统概述 | 第21-26页 |
2.3.1 集疏运系统内涵 | 第21页 |
2.3.2 集疏运系统组成 | 第21-23页 |
2.3.3 辽宁沿海经济带疏港通道 | 第23-26页 |
2.4 可达性的内涵和评价方法 | 第26-29页 |
2.4.1 可达性的内涵与主要特征 | 第26-27页 |
2.4.2 可达性相关概念 | 第27-28页 |
2.4.3 可达性的度量方法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交通预算项目绩效评价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31-35页 |
3.1 交通预算项目绩效评价存在问题 | 第31-32页 |
3.1.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还不完善 | 第31页 |
3.1.2 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约束不足 | 第31页 |
3.1.3 绩效评价结果可比性差 | 第31-32页 |
3.2 交通预算项目绩效评价问题存在的原因 | 第32-33页 |
3.2.1 不完备的评价机构和法规体系 | 第32页 |
3.2.2 评价缺少实践经验并且信息系统不完善 | 第32页 |
3.2.3 评价体制不完备 | 第32-33页 |
3.2.4 没有构建有用的评价模型 | 第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公路网建设绩效评价指标构建 | 第35-51页 |
4.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35页 |
4.2 公路网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 第35-39页 |
4.2.1 构建绩效评价体系方法比选 | 第35-38页 |
4.2.2“4E”原则 | 第38-39页 |
4.3 基于 4E原则构建绩效评价备选指标库 | 第39-46页 |
4.3.1 技术层面评价 | 第40-42页 |
4.3.2 经济层面评价 | 第42-45页 |
4.3.3 社会层面评价 | 第45-46页 |
4.3.4 环境层面评价 | 第46页 |
4.4 公路网建设绩效评价方法分析 | 第46-49页 |
4.4.1 成本效益分析法 | 第46-47页 |
4.4.2 比较法 | 第47-48页 |
4.4.3 因素分析法 | 第48页 |
4.4.4 最低成本法 | 第48页 |
4.4.5 公众评判法 | 第48-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实例分析 | 第51-71页 |
5.1 辽宁沿海经济带综述 | 第51-56页 |
5.1.1 辽宁沿海经济带范围界定及概况 | 第51页 |
5.1.2 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发展概况 | 第51-52页 |
5.1.3 辽宁沿海经济带公路网建设项目概述 | 第52-56页 |
5.2 辽宁沿海经济带公路网绩效评价系统建立 | 第56-57页 |
5.2.1 基础数据获取 | 第56-57页 |
5.2.2 数据库建立 | 第57页 |
5.3 辽宁沿海经济带公路网绩效评价 | 第57-69页 |
5.3.1 技术状况评价 | 第57-64页 |
5.3.2 项目经济效益评价 | 第64-67页 |
5.3.3 项目社会效益评价 | 第67-68页 |
5.3.4 项目环境效益评价 | 第68-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 第71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