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3页 |
1.1 前言 | 第8-9页 |
1.2 水稻不育系的研究状况 | 第9-10页 |
1.3 近等基因系概括 | 第10-12页 |
1.4 水稻光合特性探索 | 第12页 |
1.5 配合力的研究 | 第12-15页 |
1.5.1 水稻配合力与杂种优势的研究 | 第13-14页 |
1.5.2 水稻配合力与农艺性状的研究 | 第14-15页 |
1.5.3 水稻配合力与环境的研究 | 第15页 |
1.6 水稻指纹图谱构建 | 第15-20页 |
1.6.1 指纹图谱的发现 | 第16-17页 |
1.6.2 水稻DNA指纹图谱的作用 | 第17-18页 |
1.6.3 SSR分子标记 | 第18-20页 |
1.6.3.1 SSR分子标记的特点 | 第18-19页 |
1.6.3.2 SSR标记PCR扩增体系研究进展 | 第19页 |
1.6.3.3 SSR标记在遗传图谱构建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1.7.1 目的与意义 | 第20-22页 |
1.7.2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3-30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3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3-30页 |
2.2.1 杂交种组配设计 | 第23页 |
2.2.2 田间种植设计 | 第23-24页 |
2.2.3 农艺性状调查 | 第24页 |
2.2.4 叶绿素和光合速率测定 | 第24页 |
2.2.4.1 叶绿素含量测定方法 | 第24页 |
2.2.4.2 光合速率测定方法 | 第24页 |
2.2.5 指纹图谱构建 | 第24-27页 |
2.2.5.1 杂交组合 | 第24-25页 |
2.2.5.2 DNA的提取 | 第25页 |
2.2.5.3 SSR分子标记分析 | 第25-27页 |
2.2.6 株高和有效穗测定方法 | 第27页 |
2.2.7 田间取样和室内考种 | 第27-28页 |
2.2.8 小区产量测定 | 第28页 |
2.2.9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2.2.9.1 方差分析 | 第28页 |
2.2.9.2 配合力分析 | 第28-29页 |
2.2.10 数据处理软件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0-46页 |
3.1 不育系紫A、II-32A主要的特征特性 | 第30-32页 |
3.1.1 紫A、B与II-32A、B的特征特性 | 第30-31页 |
3.1.2 不同恢复系对紫A与II-32A的可恢复性比较 | 第31-32页 |
3.2 不育系紫A、II-32A及其F1代生理特征研究 | 第32-34页 |
3.2.1 水稻生育后期近等基因系的叶绿素变化 | 第32-33页 |
3.2.2 水稻生育后期近等基因系的光合速率变化 | 第33-34页 |
3.3 指纹图谱构建 | 第34-37页 |
3.3.1 供试材料 | 第34-35页 |
3.3.2 SSR多态性分布 | 第35-36页 |
3.3.3 系统聚类图 | 第36-37页 |
3.4 杂交组合产量与其产量性状比较 | 第37-40页 |
3.4.1 杂交组合产量比较 | 第37-39页 |
3.4.2 小区产量配合力效应 | 第39-40页 |
3.5 杂交组合主要农艺性状的方差分析 | 第40-41页 |
3.6 亲本及杂交组合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 第41-46页 |
3.6.1 亲本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分析 | 第41-43页 |
3.6.2 杂交组合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分析 | 第43-46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6-52页 |
4.1 结论 | 第46-49页 |
4.2 讨论 | 第49-52页 |
4.2.1 紫叶近等不育系的特征特性 | 第49页 |
4.2.2 紫叶近等不育系及配组的组合的生理特性 | 第49页 |
4.2.3 用SSR分子标记构建20份组合指纹图谱的讨论 | 第49-50页 |
4.2.4 紫叶近等不育系配组的组合产量比较分析 | 第50-51页 |
4.2.5 紫叶近等基因系亲本及配组组合的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 | 第51页 |
4.2.6 本实验的一些不足之处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附录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