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课题研究现状分析与未来研究趋势 | 第10-13页 |
1.2.1 汽车横摆稳定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汽车行驶安全性与汽车横摆稳定性 | 第11-12页 |
1.2.3 人机耦合与人机动力学耦合效应 | 第12-13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5页 |
2 人机动力学耦合效应下汽车横摆动力学模型与分析 | 第15-23页 |
2.1 人机动力学耦合效应的力学机理 | 第15-17页 |
2.2.1 人体与车身接触分析 | 第15-16页 |
2.2.2 人体与车身相互作用的力学原理 | 第16-17页 |
2.2 虑及人机动力学耦合效应的汽车横摆动力学模型与分析 | 第17-19页 |
2.3 汽车横摆稳定性的耦合效应及其差异性分析 | 第19-23页 |
3 小尺度电动车整车系统与驾驶员坐姿人体建模及验证 | 第23-49页 |
3.1 小尺度电动车动力学仿真模型 | 第23-35页 |
3.1.1 建立ADAMS整车仿真模型的前期准备 | 第23-26页 |
3.1.2 ADAMS/Car整车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26-34页 |
3.1.3 创建各部件子系统 | 第34页 |
3.1.4 整车动力学模型装配和调试 | 第34-35页 |
3.2 驾驶员坐姿人体模型 | 第35-41页 |
3.2.1 坐姿人体模型的研究与分析 | 第35-37页 |
3.2.2 坐姿人体模型的建模依据及相关参数的确定 | 第37-38页 |
3.2.3 驾驶员坐姿人体模型的建立 | 第38-41页 |
3.3 人-车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及整车操稳性仿真验证 | 第41-49页 |
3.3.1 人-车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41-42页 |
3.3.2 汽车操纵稳定性理论及评价准则 | 第42-43页 |
3.3.3 人-车多体系统动力学操稳性仿真试验 | 第43-49页 |
4 驾驶员坐姿人体主动行为模拟控制 | 第49-59页 |
4.1 驾驶员坐姿人体主动行为模型研究概述 | 第50-51页 |
4.2 ADAMS/Car和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实现人体主动行为控制 | 第51-57页 |
4.2.1 控制策略的选取 | 第51-52页 |
4.2.2 ADAMS和Matlab联合仿真系统的建立 | 第52-57页 |
4.3 联合仿真PID控制和模糊PID控制效果对比分析 | 第57-59页 |
5 面向小尺度电动车横摆稳定性的动力学仿真 | 第59-67页 |
5.1 汽车横摆稳定性理论概述 | 第59-62页 |
5.1.1 汽车横摆稳定性理论 | 第59页 |
5.1.2 汽车横摆稳定性与操稳性 | 第59-60页 |
5.1.3 汽车横摆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失稳原因 | 第60-61页 |
5.1.4 汽车横摆稳定性评价指标 | 第61-62页 |
5.2 人机动力学耦合效应对横摆特性的影响 | 第62-65页 |
5.2.1 角阶跃转向下的横摆特性仿真分析 | 第62-63页 |
5.2.2 角脉冲转向下的横摆特性仿真分析 | 第63-65页 |
5.3 人机动力学耦合效应对横摆特性影响效果的因素考量 | 第65-67页 |
5.3.1 乘坐人体所占整车质量比重的影响 | 第65页 |
5.3.2 行驶道路附着系数的影响 | 第65-67页 |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总结 | 第67-68页 |
6.2 展望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