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遥感分析西部采煤沉陷区土壤环境变化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8-14页 |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1.2.1 矿区开采对土壤环境变化影响国内外现状 | 第9-11页 |
| 1.2.2 土壤湿度监测研究国内外现状 | 第11-12页 |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2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数据 | 第14-22页 |
| 2.1 西部彬长矿区概述 | 第14-16页 |
| 2.1.1 地理位置 | 第14-15页 |
| 2.1.2 地形地貌 | 第15页 |
| 2.1.3 气候水文 | 第15-16页 |
| 2.2 矿区矿井概况 | 第16-17页 |
| 2.3 研究数据 | 第17-22页 |
| 2.3.1 数据介绍 | 第17-21页 |
| 2.3.2 数据选择 | 第21-22页 |
| 3 遥感反演土壤水分原理与方法 | 第22-27页 |
| 3.1 遥感反演土壤水分原理 | 第22页 |
| 3.2 遥感反演土壤水分方法 | 第22-27页 |
| 3.2.1 可见光-红外方法 | 第22-25页 |
| 3.2.2 热红外方法 | 第25-26页 |
| 3.2.3 微波遥感方法 | 第26-27页 |
| 4 矿区植被与土壤湿度变化的遥感数据分析 | 第27-40页 |
| 4.1 基于时间序列矿区植被动态变化分析 | 第27-31页 |
| 4.1.1 植被信息因子选取 | 第27页 |
| 4.1.2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7-28页 |
| 4.1.3 矿区植被变化特征 | 第28-31页 |
| 4.2 土壤湿度模型的建立 | 第31-33页 |
| 4.3 2007-2017年矿区土壤湿度变化 | 第33-40页 |
| 4.3.1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3-34页 |
| 4.3.2 NDVI-T_s特征空间干、湿边提取 | 第34-37页 |
| 4.3.3 矿区土壤湿度遥感分析 | 第37-40页 |
| 5 地下采煤扰动引起的土壤湿度变化 | 第40-58页 |
| 5.1 实验区井下工作面开采概况 | 第40-41页 |
| 5.2 采煤沉陷区土壤湿度对比分析 | 第41-43页 |
| 5.2.1 土壤湿度数据获取与处理 | 第41-42页 |
| 5.2.2 不同区域土壤湿度的变化特征 | 第42-43页 |
| 5.3 开采沉陷引起土壤湿度变化的机理分析 | 第43-58页 |
| 5.3.1 地表开采沉陷计算模型 | 第44-45页 |
| 5.3.2 计算模型参数选取 | 第45-47页 |
| 5.3.3 地表沉陷与破坏特征 | 第47-53页 |
| 5.3.4 开采沉陷对土壤湿度的影响 | 第53-58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 6.1 总结 | 第58-59页 |
| 6.2 展望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获奖情况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