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加卸荷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深部岩体开挖力学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FLAC~(3D)数值模拟软件的应用 | 第15-16页 |
1.2.4 动静组合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主要存在问题与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1 主要存在问题 | 第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矿山地质及深部开采概况 | 第19-28页 |
2.1 矿区概述 | 第19-20页 |
2.1.1 矿区概述 | 第19页 |
2.1.2 矿区位置及交通 | 第19-20页 |
2.2 深部8号矿体岩体工程地质条件 | 第20-26页 |
2.2.1 自然地理条件 | 第20-21页 |
2.2.2 矿区地质环境 | 第21-26页 |
2.3 开采概况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深部巷道开挖力学响应FLAC~(3D)数值分析 | 第28-57页 |
3.1 FLAC~(3D)软件概况 | 第28-32页 |
3.1.1 FLAC~(3D)基本原理及求解过程 | 第28-31页 |
3.1.2 FLAC~(3D)中的本构模型 | 第31-32页 |
3.2 数值模型构建 | 第32-35页 |
3.2.1 几何模型构建及网格划分 | 第32-33页 |
3.2.2 基本假设 | 第33页 |
3.2.3 材料参数确定 | 第33-35页 |
3.3 模型边界条件及初始地应力场 | 第35-38页 |
3.3.1 边界条件设置 | 第35页 |
3.3.2 地应力场及初始地应力场生成 | 第35-38页 |
3.4 静载开挖围岩变形破坏数值模拟 | 第38-56页 |
3.4.1 模型监测点布置及开挖方式 | 第38-39页 |
3.4.2 开挖应力场演化分析 | 第39-46页 |
3.4.3 开挖变形场演化分析 | 第46-53页 |
3.4.4 围岩速度时程演化分析 | 第53-54页 |
3.4.5 开挖塑性破坏演化分析 | 第54-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深部巷道动力响应规律研究 | 第57-85页 |
4.1 FLAC~(3D)动力计算特点 | 第57-58页 |
4.2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58-60页 |
4.2.1 数值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 第58页 |
4.2.2 本构模型的确定及岩石变形破坏屈服准则 | 第58-59页 |
4.2.3 边界条件及参数设置 | 第59-60页 |
4.3 动荷载作用下围岩变形破坏数值模拟 | 第60-83页 |
4.3.1 动应力的传递及演化规律 | 第60-69页 |
4.3.2 动应力作用下围岩塑性区演化分布 | 第69-73页 |
4.3.3 动应力作用下形变场分析 | 第73-81页 |
4.3.4 动应力作用下速度时程演化分析 | 第81-83页 |
4.3.5 静态开挖与开挖加扰动应力作用比较分析 | 第8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五章 高应力岩石加卸荷力学响应规律研究 | 第85-117页 |
5.1 基本假设和岩石力学参数 | 第85-86页 |
5.1.1 基本假设 | 第85页 |
5.1.2 岩石力学参数 | 第85-86页 |
5.2 真三轴加卸荷三维数值模拟 | 第86-89页 |
5.2.1 三维模型构建及网格划分 | 第86页 |
5.2.2 真三轴加卸荷数值计算方案 | 第86-89页 |
5.3 边界条件设置及岩石材料屈服准则 | 第89页 |
5.3.1 边界条件 | 第89页 |
5.3.2 岩石材料的屈服准则 | 第89页 |
5.4 真三轴加卸荷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89-115页 |
5.4.1 应力场演化分析 | 第89-103页 |
5.4.2 形变场演化分析 | 第103-111页 |
5.4.3 塑性破坏演化分析 | 第111-11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六章 动力扰动下高应力岩石力学响应研究 | 第117-161页 |
6.1 FLAC~(3D)非线性方法的特点及在动力分析上的应用 | 第117-118页 |
6.1.1 非线性方法的特点 | 第117-118页 |
6.1.2 非线性方法在动力分析上的应用 | 第118页 |
6.2 岩体内应力波参数及能量耗散 | 第118-123页 |
6.2.1 岩体内应力波参数 | 第118-120页 |
6.2.2 岩体在动载作用下的能量耗散 | 第120-123页 |
6.3 三维模型构建及网格划分 | 第123页 |
6.4 真三轴加卸荷动力扰动数值计算方案 | 第123-125页 |
6.5 加卸荷动力扰动力学响应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125-160页 |
6.5.1 不同扰动应力峰值作用下岩石应力场分析 | 第125-148页 |
6.5.2 不同扰动应力峰值作用下岩石形变场分析 | 第148-154页 |
6.5.3 不同扰动应力峰值作用下岩石塑性破坏分析 | 第154-158页 |
6.5.4 不同扰动应力峰值作用下岩石应变能演化 | 第158-159页 |
6.5.5 加卸荷与加卸荷加扰动应力作用对比分析 | 第159-160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60-16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1-163页 |
7.1 结论 | 第161-162页 |
7.2 展望 | 第162-163页 |
致谢 | 第163-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164-168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与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第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