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纳米尺度周期性结构的近完美吸收特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52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目的第11-12页
    1.2 近完美吸收研究现状第12-30页
        1.2.1 单波长近完美吸收器第13-19页
        1.2.2 宽带近完美吸收器第19-30页
    1.3 理论分析方法和共振现象第30-36页
        1.3.1 理论分析方法第30页
        1.3.2 表面等离子共振第30-32页
        1.3.3 腔共振第32-33页
        1.3.4 磁基元共振第33-36页
    1.4 制备手段第36-40页
        1.4.1 紫外干涉光刻第37页
        1.4.2 全息干涉曝光第37-38页
        1.4.3 纳米压印第38-39页
        1.4.4 金属蒸镀第39-40页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与内容安排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52页
第二章 基于一维周期性结构的单波长近完美吸收第52-75页
    2.1 引言第52-53页
    2.2 偏振敏感金属/介质光栅复合纳米结构单波长吸收器第53-57页
        2.2.1 金属/介质光栅复合纳米结构设计第53-54页
        2.2.2 单波长近完美吸收的物理机理第54-55页
        2.2.3 结构参数对光学性能的影响第55-57页
        2.2.4 入射角度对光学性能的影响第57页
    2.3 偏振不敏感层叠金属/介质光栅复合纳米结构单波长吸收器第57-66页
        2.3.1 层叠金属/介质光栅复合纳米结构设计第58-59页
        2.3.2 单波长近完美吸收的物理机理第59-61页
        2.3.3 结构参数对光学性能的影响第61-64页
        2.3.4 入射角度对光学性能的影响第64-66页
    2.4 偏振不敏感介质填充/金属光栅复合纳米结构单波长吸收器第66-70页
        2.4.1 介质填充/金属光栅复合纳米结构设计第66-67页
        2.4.2 单波长近完美吸收的物理机理第67-69页
        2.4.3 结构参数对光学性能的影响第69-70页
        2.4.4 入射角度对光学性能的影响第70页
    2.5 本章小结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5页
第三章 基于一维周期性结构的可见光宽带近完美吸收第75-94页
    3.1 引言第75页
    3.2 偏振敏感金属/介质光栅/金属复合纳米结构宽带吸收器第75-82页
        3.2.1 金属/介质光栅/金属复合纳米结构设计第75-77页
        3.2.2 宽带高效率吸收的物理机理第77-80页
        3.2.3 结构参数对光学性能的影响第80-82页
    3.3 偏振不敏感介质填充/金属光栅复合纳米结构双带宽波段吸收器第82-90页
        3.3.1 介质填充/金属光栅复合纳米结构设计第83-84页
        3.3.2 双带宽吸收的物理机理第84-87页
        3.3.3 结构参数对光学性能的影响第87-89页
        3.3.4 入射角度对光学性能的影响第89-90页
    3.4 本章小结第90页
    参考文献第90-94页
第四章 基于二维周期性结构的可见光宽带近完美吸收第94-129页
    4.1 引言第94页
    4.2 大幅面金属/介质阵列/金属复合纳米结构宽波段吸收器的构建与制备第94-111页
        4.2.1 金属/介质阵列/金属复合纳米结构设计第95页
        4.2.2 样品制备流程及关键制备技术第95-102页
        4.2.3 性能仿真与测试第102-107页
        4.2.4 宽带高效率吸收的物理机理第107-110页
        4.2.5 结构参数对光学性能的影响第110-111页
    4.3 偏振不敏感二维镍柱阵列可见光宽波段吸收器的构建和制备第111-124页
        4.3.1 二维镍柱阵列可见光宽波段吸收器结构设计第112-114页
        4.3.2 宽带高效率吸收的物理机理第114-116页
        4.3.3 样品制备流程第116-119页
        4.3.4 性能仿真与测试第119-123页
        4.3.5 结构参数对光学性能的影响第123-124页
    4.4 与国内外动态和研究成果的比较第124-125页
    4.5 本章小结第125-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29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129-132页
    5.1 论文总结第129-130页
    5.2 研究展望第130-13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132-13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授权受理的专利第134-136页
致谢第136-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部分相干光束与表面等离激元的光场相干结构调控、测量及应用
下一篇:基于数字医学图像和3D打印技术无创评测心脑血管机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