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论文--明(1368~1663年)论文

明清女性旌表制度研究--以宜荆地区方志为中心的探讨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绪论第8-16页
第一章 历代女性旌表制度的追溯第16-25页
    第一节 女性旌表制度的起源和发展第16-18页
    第二节 明清时期女性旌表制度的继承与发展第18-25页
        一、旌表的资格与限制第18-21页
        二、旌表的行政流程与弊端第21-23页
        三、旌表方式与奖励措施第23-25页
第二章 明清宜荆地区的女性旌表概况第25-47页
    第一节 宜荆地区的人文环境第25-29页
        一、宜荆地区的历史地理第25-27页
        二、宜荆地区的人文环境第27-29页
    第二节 方志中的“列女传”分析第29-38页
        一、地方重视“列女传”的撰写第29-33页
        二、“列女传”撰写内容的新变化第33-38页
    第三节 宜荆地区女性旌表情况第38-47页
        一、旌表人数的变化第38-43页
        二、未旌和待旌妇女载入县志第43-47页
第三章 明清宜荆地区女性旌表的实践第47-66页
    第一节 女性旌表的类型第47-54页
        一、单人或多人旌表第47-49页
        二、集体旌表兴起第49-51页
        三、旌恤殉难人员中的女性比重第51-54页
    第二节 旌表对象的身份第54-59页
        一、旌表女性的家庭身份:妻、妾、未婚妻及其他第54-56页
        二、所属男性亲属的地位第56-59页
    第三节 旌表方式与等级第59-66页
        一、旌表方式的转变:修建专坊到总坊第59-61页
        二、旌表等级高低的关键:节孝祠设位第61-64页
        三、旌表方式与旌表等级间的关系第64-66页
第四章 明清宜荆地区女性旌表的原因与实践的困境第66-83页
    第一节 宜荆地区女性旌表的原因第66-73页
        一、中央以及地方政府的推动第66-67页
        二、家族对女性行为的规范第67-73页
    第二节 实践的困境第73-78页
        一、战争的破坏:以太平天国为例第73-76页
        二、家庭成员的逼迫第76-78页
    第三节 宜荆女性旌表与明清社会节烈风气第78-83页
表目录第83-84页
结语第84-86页
参考文献第86-93页
致谢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明末清初嘉兴曲家研究
下一篇:战国秦汉雇佣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