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效应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8-13页 |
|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第2章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探讨 | 第13-19页 |
| ·媒介、受众及共生效应 | 第13-15页 |
| ·媒介 | 第13页 |
| ·受众 | 第13-14页 |
| ·媒介与受众的共生效应 | 第14-15页 |
| ·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 | 第15-19页 |
| ·媒介素养及其意义 | 第15-17页 |
| ·媒介素养教育 | 第17-19页 |
| 第3章 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 | 第19-27页 |
| ·调查的必要性分析 | 第19页 |
| ·调查对象与方法 | 第19-20页 |
|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0-24页 |
| ·关于媒介接触 | 第20-21页 |
| ·关于媒介认知 | 第21-22页 |
| ·关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置疑和批判 | 第22-23页 |
| ·关于媒介技术应用及制作 | 第23页 |
| ·关于媒介素养教育 | 第23-24页 |
| ·调查结论 | 第24-27页 |
| ·媒介接触 | 第24-25页 |
| ·媒介认知 | 第25页 |
| ·媒介批判 | 第25-26页 |
| ·媒介应用 | 第26页 |
| ·媒介素养教育 | 第26-27页 |
| 第4章 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35页 |
| ·媒介环境 | 第27-28页 |
| ·消费主义倾向下的媒介商业化 | 第27页 |
| ·媒介催生了“读图时代” | 第27-28页 |
| ·媒介个人化和话语权的分散 | 第28页 |
| ·学校教育 | 第28-30页 |
| ·学校教育对媒介时代适应不良 | 第28-29页 |
| ·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 | 第29-30页 |
| ·家庭教育 | 第30-31页 |
| ·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 第30页 |
| ·家庭学习文化的缺失 | 第30-31页 |
| ·社会影响 | 第31-32页 |
| ·社会公众对于媒介的高度信任 | 第31页 |
| ·缺乏媒介素养教育的民间组织 | 第31-32页 |
| ·个人经历 | 第32-35页 |
| ·对媒介具有天然亲近感 | 第32-33页 |
| ·自我性与从他性矛盾地存在 | 第33页 |
| ·媒介对大学生的消极定位 | 第33-35页 |
| 第5章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内容与途径 | 第35-45页 |
|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 第35-36页 |
| ·有利于大学生自我学习、面向未来 | 第35页 |
| ·有利于保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发展性 | 第35-36页 |
| ·有利于媒介环境的净化与平衡 | 第36页 |
|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 | 第36-38页 |
| ·提高大学生的媒介认知水平 | 第36-37页 |
| ·提高大学生的媒介批判意识 | 第37页 |
| ·提高大学生的媒介传播能力和道德观念 | 第37-38页 |
| ·提高大学生有效利用媒介实现成长和发展的能力 | 第38页 |
|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 第38-45页 |
| ·政府干预 | 第38-39页 |
| ·高校教育 | 第39-41页 |
| ·媒介介入 | 第41-42页 |
| ·社会支持 | 第42页 |
| ·家庭参与 | 第42-43页 |
| ·大学生自我教育 | 第43-45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5-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附录 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调查问卷 | 第49-5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