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SBR单级好氧生物除磷机理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30页
   ·生物除磷原理第12-14页
   ·强化生物除磷的微生物学特征第14-16页
     ·聚磷菌与聚糖菌体系第14-15页
     ·聚磷微生物研究趋势第15-16页
   ·强化生物除磷的生化代谢特征第16-19页
     ·聚磷菌生化途径的发展历程第16页
     ·聚磷菌的代谢研究第16-19页
   ·强化生物除磷的影响因素第19-23页
     ·碳源种类的影响第19-22页
     ·pH 的影响第22页
     ·温度的影响第22-23页
     ·其他因素的影响第23页
     ·除磷因素研究的发展趋势第23页
   ·强化生物除磷的工艺进展第23-27页
     ·A~2/O 工艺第24页
     ·改进型UCT 工艺第24-25页
     ·Dephanox 工艺第25页
     ·BCFS 工艺第25-26页
     ·A_2N-SBR 工艺第26页
     ·除磷工艺的研究趋势第26-27页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第27-30页
第2章 单级好氧工艺除磷的途径研究第30-38页
   ·前言第30页
   ·材料与方法第30-32页
     ·实验装置及运行方法第30页
     ·污水水质第30-31页
     ·分析方法第31-32页
   ·实验结果第32-35页
     ·长期运行中TP 的去除效果第32-33页
     ·典型周期内TP 变化及PHA 的积累第33-34页
     ·本研究中磷的去除途径第34-35页
   ·讨论第35-38页
第3章 不同基质作为碳源时单级好氧工艺生物除磷的效率分析第38-45页
   ·前言第38页
   ·材料与方法第38-39页
     ·实验装置第38页
     ·污水水质第38-39页
     ·接种污泥与运行方法第39页
     ·分析方法第39页
   ·实验结果第39-43页
     ·不同基质作为碳源时单级好氧工艺生物除磷的可行性分析第39-43页
     ·不同基质作为碳源时单级好氧工艺中微生物除磷性能的比较第43页
   ·小结第43-45页
第4章 单级好氧工艺生物除磷的诱导条件与诱导机理第45-59页
   ·前言第45页
   ·材料与方法第45-48页
     ·本实验设计的理论依据第45-46页
     ·单级好氧生物除磷污泥驯化系统第46-47页
     ·单级好氧除磷污泥的批式研究第47-48页
     ·分析方法第48页
   ·实验结果第48-57页
     ·驯化系统在驯化过程中除磷性能的变化第48页
     ·静置时间对单级好氧除磷性能的影响第48-52页
     ·进水中有机碳源浓度对单级好氧除磷性能的影响第52-55页
     ·曝气时间对单级好氧除磷性能的影响第55-57页
   ·讨论第57-59页
第5章 单级好氧工艺生物除磷系统的微生物群落分析第59-71页
   ·前言第59-60页
   ·材料与方法第60-62页
     ·实验装置与污水水质第60页
     ·接种污泥与运行方法第60页
     ·分析方法第60-62页
   ·实验结果第62-68页
     ·两系统稳定运行时反应性能概括第62页
     ·两系统DGGE 图谱与细菌统计分析第62-64页
     ·细菌系统发育分析第64-68页
   ·讨论第68-71页
第6章 单级好氧工艺生物除磷系统的除磷机制第71-79页
   ·前言第71页
   ·材料与方法第71-72页
     ·实验装置与污水水质第71页
     ·接种污泥与运行方法第71-72页
     ·分析方法第72页
   ·实验结果第72-76页
     ·G-SBR 与A-SBR 系统稳定运行的除磷效率第72-73页
     ·G-SBR 与A-SBR 系统典型周期内各参数的变化第73-75页
     ·本研究中 G-SBR 系统各参数的变化与 A第75-76页
   ·讨论第76-79页
第7章 碳源对单级好氧工艺中微生物摄磷能力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第79-87页
   ·前言第79页
   ·材料与方法第79-80页
     ·实验装置与污水水质第79-80页
     ·接种污泥与运行方法第80页
     ·分析方法第80页
   ·实验结果第80-83页
     ·R1 与R2 长期运行中各参数的比较第80-81页
     ·典型周期内TP、糖原质及PHA 的变化第81-83页
   ·讨论第83-87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87-90页
   ·结论第87-88页
   ·展望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102页
致谢第102-103页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03-106页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06-107页
附录 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第107-108页
附录 D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第108-109页
附录 E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交流情况第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宏观经济波动的CreditRisk+模型的重构及其在商业银行的应用
下一篇:微生物浸出电解锰废渣中锰离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