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山重村溪石景观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31页 |
1.1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9页 |
1.1.2 课题背景 | 第9-12页 |
1.2 课题的意义及特色之处 | 第12-13页 |
1.2.1 课题的意义 | 第12页 |
1.2.2 课题的特色之处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第13-26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9-26页 |
1.4 研究方案 | 第26-31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26页 |
1.4.2 研究对象相关概念界定 | 第26-28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28页 |
1.4.4 研究范围界定 | 第28-29页 |
1.4.5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1.4.6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第2章 闽南区域石作景观 | 第31-53页 |
2.1 全国区域内石质传统村落 | 第31-38页 |
2.1.1 石质村落的分布与地域性 | 第31-36页 |
2.1.2 现代村落建材文化的衰落 | 第36-38页 |
2.2 石文化与闽南区域 | 第38-46页 |
2.2.1 闽南石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 | 第38-41页 |
2.2.2 石材与闽南区域景观的渗透与融合 | 第41-46页 |
2.3 马洋溪流域的石质村落 | 第46-50页 |
2.3.1 生成环境 | 第46-48页 |
2.3.2 景观特色 | 第48-5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0-53页 |
第3章 古山重村溪石风貌规划 | 第53-77页 |
3.1 村落溪石风貌演变历程 | 第53-62页 |
3.1.1 村落风貌形成背景 | 第53-57页 |
3.1.2 村落风貌四个阶段的演变 | 第57-62页 |
3.2 村落溪石风貌的丰富性表现 | 第62-70页 |
3.2.1 溪石在村落景观中的多层面渗透 | 第62-65页 |
3.2.2 宗祠对中心村发展的控制力 | 第65-66页 |
3.2.3 溪石道路蛛网状发展与延伸 | 第66-67页 |
3.2.4 景观散布与居住环境杂糅 | 第67-70页 |
3.3 规划机制与风貌形成原因 | 第70-72页 |
3.4 步行者在村落中的慢行体验 | 第72-73页 |
3.5 溪石景观遗产的丰富价值 | 第73-7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4-77页 |
第4章 古山重村溪石工艺技术 | 第77-91页 |
4.1 溪石墙体的力学分析 | 第77-80页 |
4.1.1 石砌墙体的力学考究 | 第77-78页 |
4.1.2 多地域丰富的石墙砌筑方法 | 第78-80页 |
4.2 溪石墙体的建设技术 | 第80-88页 |
4.2.1 墙体建设材料的演替 | 第80-83页 |
4.2.2 墙体风貌的多样变化 | 第83-86页 |
4.2.3 民居的建设过程 | 第86-88页 |
4.3 其它溪石构筑物的建设技术 | 第88-89页 |
4.3.1 田埂 | 第88页 |
4.3.2 护坡 | 第88-89页 |
4.4 工匠的技艺特点 | 第89-9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5章 古山重村溪石文化表现 | 第91-119页 |
5.1 神明信仰与拼石构筑的有机结合 | 第91-97页 |
5.1.1 薛林庙宇的争夺性与丰富性 | 第91-94页 |
5.1.2 昭灵宫多样化的溪石应用 | 第94-97页 |
5.2 多元文化与溪石民居的相互适应 | 第97-107页 |
5.2.1 屯堡文化影响下的集中式民居 | 第97-100页 |
5.2.2 礼制文化影响下的多变式民居 | 第100-107页 |
5.3 祖先伦理与宗祠的溪石应用 | 第107-109页 |
5.4 石佛塔与在地溪石的特殊演化 | 第109-116页 |
5.4.1 石佛塔的特殊形式与风水意义 | 第109-111页 |
5.4.2 石佛塔与其他福建佛教石塔的差异性 | 第111-114页 |
5.4.3 石佛塔的标识性 | 第114-116页 |
5.5 其他溪石构筑物的建设 | 第116-11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6章 古山重村溪石生态经验 | 第119-131页 |
6.1 溪石建设的全生命周期(图6.3) | 第119-124页 |
6.1.1 低能耗的开采与运输 | 第119-121页 |
6.1.2 民居的节能性 | 第121-123页 |
6.1.3 溪石的自然回归 | 第123-124页 |
6.2 溪石创造的多孔隙环境 | 第124-129页 |
6.2.1 道路的渗水性 | 第125-127页 |
6.2.2 溪石对农田的保护(图6.10) | 第127-128页 |
6.2.3 石缝的能量流动性 | 第128-129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29-131页 |
第7章 古山重村溪石景观遗产的当代继承 | 第131-147页 |
7.1 古山重村村落风貌的破坏 | 第131-137页 |
7.1.1 工业建材对村落溪石风貌的冲击 | 第131-134页 |
7.1.2 地域建材文化的忽视 | 第134-137页 |
7.2 村落风貌保护的在地探索 | 第137-141页 |
7.2.1 民宿植入的引导性 | 第137-138页 |
7.2.2 旅游业对村落风貌的影响 | 第138-140页 |
7.2.3 国外不同地区对村落风貌保护的措施 | 第140-141页 |
7.3 村规民约的重新建立 | 第141-142页 |
7.4 村落溪石景观遗产继承的多样化途径 | 第142-145页 |
7.4.1 公益组织的培植与在地村民的互动 | 第142-144页 |
7.4.2 政府机构的政策扶持与引领 | 第144-145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45-147页 |
结论 | 第147-151页 |
1.重点研究成果 | 第147-148页 |
2.后续研究展望 | 第148-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57页 |
致谢 | 第157-159页 |
图表索引 | 第159-16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