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5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1页 |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关照 | 第11页 |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论诉求 | 第11页 |
二、研究的现状 | 第11-14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研究旨趣及主要内容 | 第14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 | 第15-23页 |
一、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现状 | 第15-18页 |
(一)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的总体状况 | 第15-16页 |
(二)当代大学生生命观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16-18页 |
二、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 第18-21页 |
(一)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二)生命教育的实践操作现状 | 第20-21页 |
三、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然性 | 第21-23页 |
(一)大学生群体的生命观现状呼唤生命教育 | 第21页 |
(二)生命教育体现教育的本质规定性 | 第21-22页 |
(三)生命教育是大学生成才的必需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生命教育理论分析 | 第23-34页 |
一、生命教育内涵 | 第23-27页 |
(一)概念分析 | 第23-24页 |
(二)内涵分析 | 第24-27页 |
二、相关概念辨析 | 第27-29页 |
(一)人文主义教育 | 第27页 |
(二)生命道德教育 | 第27-28页 |
(三)生命价值观教育 | 第28页 |
(四)生死教育 | 第28-29页 |
三、生命教育理论历史发展 | 第29-34页 |
(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生命哲学思想 | 第29-31页 |
(二)近代中国的生命哲学思想 | 第31-32页 |
(三)现代中国的生命哲学思想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4-41页 |
一、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问题的教育原因 | 第34-36页 |
(一)生命教育内容知识化,忽略了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培养 | 第34-35页 |
(二)生命教育目标抽象化,脱离了学生成长的规律 | 第35页 |
(三)生命教育手段单一化,弱化了生命教育的合力 | 第35页 |
(四)生命教育师资稀缺化,淡化了生命教育的影响 | 第35-36页 |
二、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问题的家庭原因 | 第36-37页 |
(一)家庭关爱的缺失或者过度 | 第36-37页 |
(二)家庭教育内容的异化 | 第37页 |
三、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问题的社会原因 | 第37-39页 |
(一)应试教育体制的不良影响 | 第37-38页 |
(二)社会评价标准的错误导向 | 第38-39页 |
四、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问题的个人原因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路径思考 | 第41-53页 |
一、回归生命教育的本质 | 第41-46页 |
(一)完善生命教育本质内容 | 第41-44页 |
(二)加强生命教育教师素质的培养 | 第44-46页 |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生命教育环境 | 第46-47页 |
(一)用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孩子 | 第46页 |
(二)关注孩子的成长历程 | 第46-47页 |
(三)身体力行践行生命内涵 | 第47页 |
三、优化社会生命教育环境 | 第47-49页 |
(一)实行教育分流,充分发挥孩子内在潜能 | 第47-48页 |
(二)端正社会评价标准,营造良好社会风气 | 第48-49页 |
四、提高学生的自我生命教育能力 | 第49-53页 |
(一)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 | 第50-51页 |
(二)提高学生的自我激励能力 | 第51页 |
(三)提高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附件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