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社会背景 | 第12页 |
1.1.2 学术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第16-17页 |
1.4.1 研究难点 | 第16-17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17页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17-18页 |
1.6 小结 | 第18-19页 |
2 相关概念阐释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9-28页 |
2.1 相关概念阐释 | 第19-22页 |
2.1.1 地点感 | 第19-20页 |
2.1.2 城市感知景观 | 第20-21页 |
2.1.3 城市夜晚观光“峡谷(感知)景观” | 第21-22页 |
2.2 地点感研究综述 | 第22-25页 |
2.2.1 国外地点感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2.2.2 国内地点感的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2.2.3 研究述评 | 第25页 |
2.3 城市旅游景观感知 | 第25-28页 |
2.3.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6-28页 |
3 理论基础 | 第28-39页 |
3.1 步行下行为空间感知无差别原理 | 第28-30页 |
3.1.1 商业区的无差别感知 | 第28-29页 |
3.1.2 商业区无差别感知的应用 | 第29-30页 |
3.2 车行下城市景观感知规律 | 第30-36页 |
3.2.1 车行下城市空间的感知 | 第30-31页 |
3.2.2 动态视觉空间感知 | 第31-34页 |
3.2.3 城市快速干道感知景观组合 | 第34-36页 |
3.3 自驾下城市夜晚休闲行为路径规律 | 第36-39页 |
3.3.1 城市24小时社会休闲理念 | 第36-37页 |
3.3.2 自驾下城市夜晚观光行为路径 | 第37-39页 |
4 西安城市夜晚观光峡谷景观的空间构成 | 第39-66页 |
4.1 研究区域选择 | 第41-47页 |
4.1.1 研究区概况 | 第41-44页 |
4.1.2 西安二环夜景观光旅游景观价值调查 | 第44-46页 |
4.1.3 城市“峡谷景观”与城市快速干道及城市功能区的关系 | 第46-47页 |
4.2 西安城区二环干道城市景观空间构成 | 第47-54页 |
4.3 西安城市夜晚观光峡谷景观认知空间解构 | 第54-66页 |
4.3.1 西安城市夜晚观光峡谷景观认知空间构成 | 第54-57页 |
4.3.2 西安城市夜晚观光峡谷景观认知游段解构 | 第57-66页 |
5 现代城市夜晚观光“峡谷景观”的构成与认知构建模式 | 第66-75页 |
5.1 城市夜晚观光“峡谷景观”构建条件 | 第66-70页 |
5.1.1 城市夜晚观光“峡谷景观”形成的空间背景因素 | 第66-67页 |
5.1.2 城市夜晚观光“峡谷景观”的构成条件 | 第67-68页 |
5.1.3 城市夜晚观光“峡谷景观”建构要素 | 第68-70页 |
5.2 城市夜晚观光“峡谷景观”的空间构成 | 第70-73页 |
5.2.1 城市夜晚观光“峡谷景观”具备的特征 | 第70-71页 |
5.2.2 城市夜晚观光“峡谷景观”的空间构成现状 | 第71-73页 |
5.3 车行下城市夜晚观光景观无差别(距离或空间)感知原理 | 第73-7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结论 | 第75-76页 |
6.2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附录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