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1 绪论 | 第13-19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 1.2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1.3.1 坚硬顶板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1.3.2 煤柱宽度设置发展现状 | 第16页 |
| 1.4 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7-19页 |
| 2 17181(1)工作面坚硬顶板破断规律理论分析 | 第19-29页 |
| 2.1 工程概况 | 第19-21页 |
| 2.1.1 工作面概况 | 第19页 |
| 2.1.2 地质构造概况 | 第19页 |
| 2.1.3 工作面巷道布置情况 | 第19-21页 |
| 2.2 采场上覆坚硬顶板的垮落形式 | 第21页 |
| 2.3 坚硬顶板的垮落破坏判断准则 | 第21-22页 |
| 2.4 工作面顶板初次断裂步距分析 | 第22-27页 |
| 2.4.1 工作面上部初次断裂步距分析 | 第23-25页 |
| 2.4.2 工作面中部初次断裂步距分析 | 第25页 |
| 2.4.3 工作面下部初次断裂步距分析 | 第25-27页 |
| 2.5 工作面顶板周期断裂步距分析 | 第27-28页 |
| 2.6 17181(1)工作面上覆顶板垮落方式 | 第28页 |
| 2.7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3 合理煤柱宽度留设理论分析 | 第29-39页 |
| 3.1 煤柱的应力分布规律 | 第29-31页 |
| 3.2 煤柱的受力过程概述 | 第31-33页 |
| 3.3 煤柱护巷的基本类型 | 第33页 |
| 3.4 窄煤柱合理宽度留设的基本要求 | 第33-34页 |
| 3.5 窄煤柱护巷依据 | 第34页 |
| 3.6 煤柱合理宽度留设的理论计算 | 第34-37页 |
| 3.6.1 煤柱力学模型 | 第34-35页 |
| 3.6.2 回采期间形成的极限平衡区宽度 | 第35-36页 |
| 3.6.3 留巷掘进期间形成的极限平衡区宽度 | 第36-37页 |
| 3.6.4 煤柱合理宽度 | 第37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 4 煤柱合理宽度留设数值模拟研究 | 第39-49页 |
| 4.1 FLAC3D软件介绍 | 第39页 |
| 4.2 模型的建立 | 第39-41页 |
| 4.3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41-47页 |
| 4.3.1 塑性区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 4.3.2 位移结果分析 | 第42-45页 |
| 4.3.3 应力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 5 煤柱留设对回采巷道影响的现场监测 | 第49-67页 |
| 5.1 17181(1)工作面回采巷道矿压观测 | 第49-51页 |
| 5.1.1 矿压观测的主要内容 | 第49页 |
| 5.1.2 测站布置及观测方法 | 第49-51页 |
| 5.2 轨道顺槽围岩变形实测数据分析 | 第51-62页 |
| 5.2.1 围岩表面变形实测数据分析 | 第51-59页 |
| 5.2.2 顶板离层监测与分析 | 第59-62页 |
| 5.3 轨道顺槽锚索网支护矿压观测分析 | 第62-64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7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 6.1 结论 | 第67页 |
| 6.2 展望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 致谢 | 第73-75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