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用纸质量异常分析与预测建模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 1.2.1 造纸企业质量监测与异常分析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2.2 浆料纤维形态软测量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1.2.3 纸页质量预测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 第二章 数据采集与脱敏处理 | 第21-30页 | 
| 2.1 生活用纸制造工艺流程 | 第21-22页 | 
| 2.2 数据采集 | 第22-29页 | 
| 2.2.1 浆板投放阶段数据采集 | 第22-24页 | 
| 2.2.2 碎浆阶段数据采集 | 第24-25页 | 
| 2.2.3 磨浆阶段数据采集 | 第25页 | 
| 2.2.4 纸机生产阶段数据采集 | 第25-29页 | 
| 2.3 数据脱敏处理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生活用纸质量监测与异常分析方法的研究 | 第30-40页 | 
| 3.1 质量检测现存问题 | 第30-32页 | 
| 3.2 研究方法 | 第32-35页 | 
| 3.2.1 主成分分析 | 第32-33页 | 
| 3.2.2 多变量统计过程控制 | 第33-34页 | 
| 3.2.3 贡献率计算 | 第34-35页 | 
| 3.3 案例分析 | 第35-39页 | 
| 3.3.1 分析结果 | 第35-38页 | 
| 3.3.2 方法验证 | 第38-39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生活用纸浆料纤维形态软测量建模 | 第40-66页 | 
| 4.1 现场采集数据分析 | 第40-41页 | 
| 4.2 混合浆料建模研究 | 第41-52页 | 
| 4.2.1 混合纤维平均长度模型 | 第43-44页 | 
| 4.2.2 混合分丝帚化率模型 | 第44-46页 | 
| 4.2.3 混合扭结纤维百分比模型 | 第46-47页 | 
| 4.2.4 混合细小纤维含量(按长度)模型 | 第47-49页 | 
| 4.2.5 混合纤维平均粗度模型 | 第49-50页 | 
| 4.2.6 混合纤维平均宽度模型 | 第50-51页 | 
| 4.2.7 混合断尾纤维百分比模型 | 第51-52页 | 
| 4.3 磨浆建模研究 | 第52-62页 | 
| 4.3.1 磨浆建模使用算法 | 第53-57页 | 
| 4.3.2 磨后纤维重均长度模型 | 第57-58页 | 
| 4.3.3 磨后分丝帚化率模型 | 第58-59页 | 
| 4.3.4 磨后扭结纤维百分比模型 | 第59-60页 | 
| 4.3.5 磨后细小纤维含量(按长度)模型 | 第60页 | 
| 4.3.6 磨后纤维平均粗度模型 | 第60-61页 | 
| 4.3.7 磨后纤维平均宽度模型 | 第61-62页 | 
| 4.3.8 磨后断尾纤维百分比模型 | 第62页 | 
| 4.4 模型验证 | 第62-65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五章 生活用纸质量预测建模 | 第66-82页 | 
| 5.1 模型使用算法介绍 | 第67-72页 | 
| 5.1.1 LASSOCV算法 | 第68-69页 | 
| 5.1.2 GBRT算法 | 第69-72页 | 
| 5.2 几何平均抗张强度值建模 | 第72-76页 | 
| 5.3 几何平均柔软度值建模 | 第76-78页 | 
| 5.4 松厚度建模 | 第78-80页 | 
| 5.5 模型验证 | 第80-81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 1 结论 | 第82-83页 | 
| 2 主要创新点 | 第83页 | 
| 3 展望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 
| 致谢 | 第91-92页 |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