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再生混凝土 | 第14-1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2.2 再生骨料物理特征 | 第14-15页 |
1.2.3 再生混凝土工作性能 | 第15页 |
1.2.4 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 | 第15-16页 |
1.2.5 再生混凝土的变形性能 | 第16页 |
1.2.6 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能 | 第16-17页 |
1.3 再生混凝土柱构件 | 第17-18页 |
1.3.1 钢管再生混凝土柱轴压性能 | 第17页 |
1.3.2 再生混凝土柱力学性能 | 第17-18页 |
1.3.3 再生钢管混凝土柱抗震性能 | 第18页 |
1.4 恢复力模型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5 课题来源和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钢管再生混凝土柱的抗震试验设计 | 第20-41页 |
2.1 试验目的 | 第20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20-21页 |
2.3 试件设计 | 第21-22页 |
2.4 材料性能 | 第22-26页 |
2.4.1 混凝土 | 第22-24页 |
2.4.2 钢管 | 第24-25页 |
2.4.3 试件基本参数 | 第25-26页 |
2.5 试验装置与加载制度 | 第26-28页 |
2.5.1 试验装置 | 第26-27页 |
2.5.2 加载制度 | 第27-28页 |
2.6 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分析 | 第28-41页 |
2.6.1 试验现象描述 | 第28-39页 |
2.6.2 试验现象总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钢管再生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的试验 | 第41-67页 |
3.1 滞回性能分析 | 第41-44页 |
3.1.1 试件的滞回曲线 | 第41-42页 |
3.1.2 试件的滞回曲线的特征 | 第42-43页 |
3.1.3 试件的滞回性能分析 | 第43-44页 |
3.2 骨架曲线 | 第44-46页 |
3.2.1 试件的骨架曲线 | 第44-45页 |
3.2.2 试件骨架曲线分析 | 第45-46页 |
3.3 延性分析 | 第46-49页 |
3.3.1 承载力及位移特征值 | 第46-47页 |
3.3.2 延性系数及变形能力 | 第47-49页 |
3.3.3 试件的延性分析 | 第49页 |
3.4 耗能性能分析 | 第49-58页 |
3.4.1 各试件耗能情况 | 第50-51页 |
3.4.2 各试件的总耗能 | 第51-53页 |
3.4.3 能量耗散系数及等效粘滞阻尼系数 | 第53-57页 |
3.4.4 试件耗能及延性分析 | 第57-58页 |
3.5 刚度退化 | 第58-62页 |
3.5.1 刚度退化曲线 | 第58-60页 |
3.5.2 试件刚度退化分析 | 第60-61页 |
3.5.3 刚度退化拟合分析 | 第61-62页 |
3.6 强度退化 | 第62-65页 |
3.6.1 强度退化系数 | 第62-65页 |
3.6.2 试件强度退化分析 | 第6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四章 钢管再生混凝土柱恢复力模型 | 第67-79页 |
4.1 恢复力模型的概念 | 第67-68页 |
4.2 恢复力模型的种类 | 第68-69页 |
4.3 恢复力模型的建立方法 | 第69-70页 |
4.4 骨架曲线模型 | 第70-73页 |
4.4.1 骨架曲线模型的概念 | 第70页 |
4.4.2 无量纲化骨架曲线 | 第70-73页 |
4.4.3 三折线骨架曲线模型和试验骨架曲线的对比 | 第73页 |
4.4.4 拟合骨架曲线的分析 | 第73页 |
4.5 恢复力模型 | 第73-78页 |
4.5.1 滞回规则 | 第73-74页 |
4.5.2 卸载刚度 | 第74-76页 |
4.5.3 恢复力模型建立 | 第76-77页 |
4.5.4 恢复力模型与实验结果对比 | 第77-7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结论 | 第79页 |
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