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1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7-8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8-9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2 美国对环境污染行为的刑法规制历程 | 第11-20页 |
2.1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 第11-12页 |
2.2 环境问题的法律规制与刑法介入 | 第12-17页 |
2.2.1 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 | 第12-14页 |
2.2.2 环境污染问题的刑法规制 | 第14-17页 |
2.3 美国环境污染刑法规制的特点 | 第17-18页 |
2.4 小结 | 第18-20页 |
3 美国环境刑法的规范分析与判例解读 | 第20-35页 |
3.1 环境犯罪的既遂标准 | 第20-22页 |
3.1.1 环境犯罪中的抽象危险犯 | 第21-22页 |
3.1.2 环境犯罪的具体危险犯 | 第22页 |
3.2 环境犯罪的责任主体 | 第22-26页 |
3.2.1 法人的刑事责任 | 第22-24页 |
3.2.2 直接主管人员责任 | 第24-26页 |
3.3 环境犯罪的主观认识 | 第26-30页 |
3.3.1 制定法的规定 | 第26页 |
3.3.2 判例法的解读 | 第26-30页 |
3.4 环境犯罪的法律后果 | 第30-34页 |
3.4.1 罚金刑 | 第30-31页 |
3.4.2 监禁刑 | 第31-34页 |
3.5 小结 | 第34-35页 |
4 美国环境污染刑法规制对我国的启示 | 第35-45页 |
4.1 树立人类本位主义和生态本位主义并重的环境法益观 | 第35-36页 |
4.2 应将部分环境犯罪的要素确定为客观超过要素 | 第36-38页 |
4.3 重视监禁刑和罚金刑的运用,提高刑法威慑力 | 第38-41页 |
4.4 对环境犯罪行为人适用职业禁止条款 | 第41页 |
4.5 提高环保机构独立性,赋予其刑事调查协助权以及刑事起诉建议权 | 第41-43页 |
4.6 保留我国刑法特色,慎提危险犯构造 | 第43-44页 |
4.7 小结 | 第44-45页 |
5 结语 | 第45-46页 |
注释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