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会工作论文

新生代农民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导论第12-28页
    一、选题依据第12-13页
    二、研究意义第13-14页
        (一) 理论价值第13-14页
        (二) 现实意义第14页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0页
        (一)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9页
        (二) 国外研究现状第19-20页
    四、研究的方法与创新之处第20-21页
        (一) 研究方法第20页
        (二) 创新点第20-21页
    五、基本概念解析第21-24页
        (一) 新生代农民工的内涵及特征第21-23页
        (二)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涵第23-24页
    六、理论依据第24-28页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信仰教育理论第24-25页
        (二) 列宁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理论第25-26页
        (三) 习近平关于信仰教育的论述第26-28页
第一章 新生代农民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概况第28-45页
    一、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说明第28-30页
        (一) 调查问卷的目的第28页
        (二) 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第28页
        (三) 调查问卷统计方法说明第28-30页
    二、问卷调查现状分析第30-42页
        (一) 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情况第30-31页
        (二)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主体情况第31-33页
        (三) 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情况第33-35页
        (四) 新生代农民工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第35-41页
        (五) 新生代农民工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看法第41-42页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案例剖析——以S企业为例第42-45页
        (一) 党支部基本情况第42页
        (二) 访谈调查报告第42-44页
        (三) 具体做法分析第44-45页
第二章 新生代农民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45-54页
    一、认识存在误区第45-46页
        (一) 教育主体存在偏见第45页
        (二) 教育客体缺乏积极性第45-46页
    二、教育主体的缺位第46-47页
        (一) 党政部门重视不足第46页
        (二) 用工单位的不尽责第46-47页
    三、教育环境的不和谐第47-50页
        (一) 相关制度形成阻碍第47-49页
        (二) 社会文化环境复杂多变第49-50页
    四、教育客体的局限性第50-53页
        (一) 自信与自卑并存,心理问题无法排解第50-51页
        (二) 精力旺盛却精神空虚,容易产生极端思想第51页
        (三) 向往美好生活,但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第51-52页
        (四) 道德和法律意识偏差,理想信念模糊第52页
        (五) 城市归属感弱,缺乏社会责任感第52-53页
    五、教育内容和方法有待改进第53-54页
第三章 加强新生代农民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与思考第54-73页
    一、更新对新生代农民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认识第54-55页
        (一) 把握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第54-55页
        (二)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第55页
        (三) 坚持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第55页
    二、发挥新生代农民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主体的作用第55-58页
        (一)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教育核心作用第56-57页
        (二) 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组织的协同作用第57-58页
    三、为新生代农民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创造良好环境第58-60页
        (一) 打造宽松制度环境第58-59页
        (二) 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第59-60页
    四、丰富新生代农民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第60-69页
        (一) 学理论:加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整体性的学习第61-62页
        (二) 看世界: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正确看待社会热点问题第62-65页
        (三) 强自身:全面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第65-67页
        (四) 真实践:激发新生代农民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第67-69页
    五、新生代农民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科学灌输”第69-73页
        (一) 制作文化产品让新生代农民工“看得懂”第69-70页
        (二) 组建宣讲团进企业、进社区让新生代农民工“听得进”第70页
        (三) 充分利用微平台新媒体阵地让新生代农民工“喜欢学”第70-71页
        (四) 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让新生代农民工“有目标”第71-73页
结语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8页
致谢第78-79页
附录第79-8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下一篇:信访制度法治化的困境及其原因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