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硏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3-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创新点 | 第14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2章 主要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第16-20页 |
2.1 主要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2.1.1 地方政府债务的概念 | 第16-17页 |
2.1.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概念 | 第17-18页 |
2.2 地方政府债务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2.2.1 信用风险理论 | 第18页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8页 |
2.2.3 公共物品理论 | 第18-19页 |
2.2.4 路径依赖理论 | 第19-20页 |
第3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吉林省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分析 | 第20-30页 |
3.1 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关系 | 第20-21页 |
3.1.1 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地方政府资金的支持 | 第20页 |
3.1.2 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大地方政府债务负担 | 第20-21页 |
3.1.3 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 第21页 |
3.2 吉林省地方政府债务现状 | 第21-26页 |
3.2.1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 | 第22-23页 |
3.2.2 地方政府债务结构 | 第23-26页 |
3.2.3 地方政府债务负担 | 第26页 |
3.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吉林省地方政府债务现状的原因分析 | 第26-30页 |
3.3.1 新型城镇化建设因素 | 第26-27页 |
3.3.2 财政体制因素 | 第27-28页 |
3.3.3 债务管理因素 | 第28-30页 |
第4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吉林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表现及风险测度 | 第30-39页 |
4.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吉林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表现 | 第30-31页 |
4.1.1 规模风险 | 第30页 |
4.1.2 结构风险 | 第30页 |
4.1.3 管理风险 | 第30-31页 |
4.1.4 偿债风险 | 第31页 |
4.2 采用熵值法对吉林省政府债务风险直接测度 | 第31-35页 |
4.2.1 指标体系说明及设计 | 第31-33页 |
4.2.2 测度模型的构建 | 第33-34页 |
4.2.3 测度结果分析 | 第34-35页 |
4.3 采用KMV法对吉林省政府债务风险间接测度 | 第35-39页 |
4.3.1 地方政府债券信用风险模型构建 | 第35-36页 |
4.3.2 地方政府适度债务规模的测算 | 第36-37页 |
4.3.3 测度结果分析 | 第37-39页 |
第5章 防范吉林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措施 | 第39-50页 |
5.1 国外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经验借鉴 | 第39-42页 |
5.1.1 美国地方政府防范债务风险的措施 | 第39-40页 |
5.1.2 日本地方政府防范债务风险的措施 | 第40-41页 |
5.1.3 英国地方政府防范债务风险的措施 | 第41-42页 |
5.2 国外地方政府防范债务风险对吉林省的启示 | 第42-44页 |
5.2.1 依法赋予地方政府举债权 | 第42-43页 |
5.2.2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构的设置 | 第43页 |
5.2.3 建立地方政府债务监控预警系统 | 第43-44页 |
5.3 吉林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 第44-50页 |
5.3.1 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 | 第44-46页 |
5.3.2 财政体制方面 | 第46-47页 |
5.3.3 债务管理方面 | 第47-50页 |
第6章 结语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作者简介 | 第56-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