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理学家对曾巩散文的接受及曾文的经典化
|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9-14页 |
| (一)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 1.正本清源 | 第9页 |
| 2.丰富和完善处于薄弱地位的曾巩研究 | 第9页 |
| 3.明晰曾文的经典化过程 | 第9-10页 |
| 4.探求曾巩列于“唐宋八大家”的根源 | 第10页 |
| 5.认识曾巩研究“晦于当今”的原因 | 第10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 1.曾巩散文的历代接受 | 第10-12页 |
| 2.曾巩散文的断代接受 | 第12-14页 |
| 一、曾巩散文的内在品质 | 第14-24页 |
| (一)“渊源圣贤,表里经术”的正统儒家思想 | 第14-17页 |
| 1.尊经明道 | 第15-16页 |
| 2.因事作论 | 第16-17页 |
| (二)“沉稳凝重,不迫不燥”的性情品格 | 第17-19页 |
| 1.守道通变 | 第17-18页 |
| 2.谨严凝重 | 第18页 |
| 3.平和自得 | 第18-19页 |
| (三)“严谨平实,细密条畅”的审美志趣 | 第19-24页 |
| 1.婉曲布置的结构 | 第20页 |
| 2.典雅平正的文风 | 第20-22页 |
| 3.简而有法的语言 | 第22-24页 |
| 二、南宋理学家的曾文接受 | 第24-34页 |
| (一)朱熹在曾文经典化中的开创性贡献 | 第24-31页 |
| 1.曾文符合朱熹的文道观 | 第24-25页 |
| 2.曾文符合朱熹衡文准则 | 第25-28页 |
| 3.朱熹作文以曾巩为典范 | 第28-31页 |
| (二)陈宗礼对曾文的接受 | 第31-32页 |
| (三)其他理学家对曾文的接受 | 第32-34页 |
| 三、南宋选家对曾文经典化的推动作用 | 第34-47页 |
| (一)南宋时期的曾文选本 | 第34-38页 |
| (二)南宋选家的理学渊源与背景 | 第38-39页 |
| (三)南宋选本与评点对曾文经典化的推动 | 第39-42页 |
| (四)吕祖谦《古文关键》对曾文经典化的推动 | 第42-47页 |
| 1.《古文关键》的评选取向 | 第42-44页 |
| 2.《古文关键》对曾文的评价 | 第44-47页 |
| 四、曾文经典化的影响 | 第47-51页 |
| (一)推动曾巩入选“唐宋八大家” | 第47-48页 |
| (二)影响曾文在后世的走向 | 第48-51页 |
| 结语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