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铜基底上电沉积锡与锌催化剂用于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2页
    1.1 引言第11页
    1.2 CO_2电化学还原综述第11-30页
        1.2.1 CO_2电化学还原原理第12-14页
        1.2.2 金属基催化剂第14-23页
            1.2.2.1 改变金属催化剂的晶面比例第15-16页
            1.2.2.2 氧化-金属催化剂第16-18页
            1.2.2.3 电子效应和几何结构效应第18-20页
            1.2.2.4 纳米效应第20-22页
            1.2.2.5 中尺度效应第22-23页
        1.2.3 金属有机物催化剂第23-25页
        1.2.4 金属-氮-碳催化剂第25-26页
        1.2.5 碳基催化剂第26-30页
            1.2.5.1 氮原子掺杂碳基催化剂第27-29页
            1.2.5.2 其它杂原子掺杂碳基催化剂第29-30页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第30-32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32-41页
    2.1 化学材料及仪器第32-34页
        2.1.1 实验材料第32-33页
        2.1.2 实验仪器第33-34页
        2.1.3 实验气体第34页
    2.2 催化剂表征第34-36页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34页
        2.2.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34-35页
        2.2.3 X-射线衍射(XRD)第35页
        2.2.4 X-射线能谱分析(XPS)第35页
        2.2.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第35页
        2.2.6 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IR)第35-36页
    2.3 催化剂电化学表征第36页
        2.3.1 线性扫描伏安法(LSV)第36页
        2.3.2 电流时间(I-t)曲线第36页
    2.4 实验装置检验及法拉第效率的计算第36-40页
        2.4.1 实验装置第36-37页
        2.4.2 气相色谱第37-38页
        2.4.3 高效液相色谱第38页
        2.4.4 产物的标准曲线制备第38-39页
        2.4.5 法拉第效率的计算和装置的可靠性检验第39-40页
    2.5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第40-41页
第三章 铜基底表面粗糙度对锡催化剂电化学还原CO_2生成甲酸的影响第41-53页
    3.1 引言第41-42页
    3.2 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第42-47页
        3.2.1 催化剂的制备第42-43页
            3.2.1.1 表面粗糙度不同的铜箔的制备第42页
            3.2.1.2 三维多孔锡电极的制备第42-43页
        3.2.2 催化剂的表征第43-47页
            3.2.2.1 表面粗糙度不同的铜箔的表征第43-45页
            3.2.2.2 三维多孔锡电极的表征第45-47页
    3.3 催化剂对CO_2电化学还原性能的研究第47-50页
        3.3.1 电位对CO_2电化学还原性能的影响第48-49页
        3.3.2 电解液浓度和反应温度对CO_2电化学还原性能的影响第49-50页
    3.4 铜基底表面粗糙度对CO_2电化学还原性能及催化剂稳定性第50-52页
    3.5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四章 铜基底上锌催化剂晶面结构对电化学还原CO_2生成合成气的影响第53-76页
    4.1 引言第53-54页
    4.2 催化剂的制备第54-56页
    4.3 催化剂的表征第56-61页
        4.3.1 电镜表征第56-58页
        4.3.2 XPS表征第58-59页
        4.3.3 XRD表征第59-61页
    4.4 催化剂对CO_2电化学还原性能的研究第61-68页
        4.4.1 泡沫铜对CO_2电化学还原性能的影响第61-62页
        4.4.2 锌催化剂晶面对CO_2电化学还原性能的评价第62-68页
            4.4.2.1 锌催化剂的LSV曲线第62-63页
            4.4.2.2 电镀时间对锌催化剂在CO_2电化学还原过程中的影响第63-64页
            4.4.2.3 锌晶面比例对电化学还原CO_2产合成气的影响第64-66页
            4.4.2.4 锌晶面织构系数与生成产物的关系第66-67页
            4.4.2.5 催化剂的稳定性测试第67-68页
    4.5 电解液浓度和反应温度对CO_2电化学还原性能的影响第68-70页
    4.6 催化剂性能与文献对比第70-71页
    4.7 催化剂在电化学还原CO_2过程中反应机理的研究第71-75页
    4.8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结论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9-90页
致谢第90-91页
附件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锌锰氧化物原位负载磷酸氢钙以提高水氧化性能:一种放氧化合物的模型
下一篇:基于自由基氧化偶联反应的嘌呤类衍生物N-9位烷基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