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1.1 自然界中的光合作用 | 第11-15页 |
1.1.1 引言 | 第11-12页 |
1.1.2 PSII的功能 | 第12页 |
1.1.2.1 受体侧 | 第12页 |
1.1.2.2 供体侧 | 第12页 |
1.1.3 OEC的结构 | 第12-15页 |
1.1.3.1 引言 | 第12-13页 |
1.1.3.2 OEC的成分 | 第13-15页 |
1.2 人工光合作用 | 第15-17页 |
1.3 水氧化 | 第17-22页 |
1.3.1 光催化水氧化 | 第17-18页 |
1.3.2 电催化水氧化 | 第18-19页 |
1.3.3 化学水氧化 | 第19页 |
1.3.4 光电催化水氧化 | 第19-20页 |
1.3.5 水氧化催化剂(WOCs) | 第20-21页 |
1.3.6 水氧化反应中的主要氧化剂体系 | 第21-22页 |
1.4 钙锰氧化物水氧化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5 MOFs衍生过渡金属氧化物的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1.5.1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概述 | 第23-24页 |
1.5.2 MOFs衍生金属氧化物 | 第24页 |
1.6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1.6.1 选题背景 | 第24-25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6-33页 |
2.1 主要试剂 | 第26页 |
2.2 主要仪器 | 第26-27页 |
2.3 材料表征 | 第27-30页 |
2.3.1 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 | 第27-28页 |
2.3.2 热重分析 | 第28页 |
2.3.3 原子吸收光谱法 | 第28页 |
2.3.4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 | 第28页 |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28页 |
2.3.6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28-29页 |
2.3.7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29-30页 |
2.4 光催化水氧化性能测试 | 第30-33页 |
2.4.1 仪器简介 | 第30页 |
2.4.2 性能测试 | 第30-33页 |
第三章 ZIF-8及光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 第33-50页 |
3.1 前言 | 第33页 |
3.2 ZIF-8的制备和表征 | 第33-37页 |
3.2.1 ZIF-8的制备 | 第33页 |
3.2.2 ZIF-8的表征 | 第33-35页 |
3.2.2.1 PXRD定性分析ZIF-8的物相 | 第34页 |
3.2.2.2 热重分析(TG)确定ZIF-8的热稳定性 | 第34-35页 |
3.2.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确定ZIF-8的表面形貌 | 第35-36页 |
3.2.4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BET)确定ZIF-8的比表面积性质 | 第36-37页 |
3.3 光催化剂的制备和表征 | 第37-42页 |
3.3.1 ZMOs的制备 | 第37-38页 |
3.3.2 ZMOs的表征 | 第38-42页 |
3.4 CaP@ZMOs的制备和表征 | 第42-47页 |
3.4.1 CaP@ZMOs的制备 | 第42-43页 |
3.4.2 CaP@ZMOs的表征 | 第43-47页 |
3.5 Mn_2O_3-1、Mn_2O_3-syn和ZnxMnyOz的制备和表征 | 第47-49页 |
3.5.1 Mn_2O_3-1的制备 | 第47页 |
3.5.2 Mn_2O_3-1、Mn_2O_3-syn和ZnxMnyOz的表征 | 第47-49页 |
3.6 光敏剂的制备 | 第4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光催化水氧化性能研究 | 第50-58页 |
4.1 前言 | 第50页 |
4.2 ZMO-insitu的光催化性能 | 第50-54页 |
4.3 CaP@ZMO-x的光催化性能 | 第54-56页 |
4.4 Mn_2O_3-1、Mn_2O_3-syn和ZnxMnyOz的光催化性能 | 第56-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件 | 第74页 |